“将通过货币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这句话是住建部部长倪虹昨天刚说的。
10月17日,住建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央行、金监总局五部门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可谓官宣了一个重量级“弹药”。
要知道就这两天,“拆迁和征地”的消息正在热搜上,一举点燃了大家的发财梦,热度久久不降。(延伸阅读《3000万征农田、5000万赔拆迁?被当作谣言的“深水区”》)
正所谓拆字一喷,喜提大奔;挖机一响,黄金万两;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
什么叫政策货币化安置呢,通俗点讲就是以前拆迁给房,现在拆迁给钱。以前给房规定面积、规定区域,给钱就不一样了,祖国大好河山爱去哪买就去哪买。
为何实物安置的棚改刺激不了房价?其实逻辑很简单,你去饭店吃饭,老板给你张50块打折券还规定下次来消费满1000才能使用,换你,你还做回头客吗?
但是问题也来了,拆迁补钱也意味着短期增长的天量拆迁费、安置费,虽然说拆掉卖地之后是能够覆盖这部分费用,但是短期的资金需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来的。
这时候,就需要PSL出场了。
PSL全名叫抵押补充贷款。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PSL,其目的就是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安居工程、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时间点和2014年~2015年棚改安置方式改革的时间完美重合。
PSL资金的流动逻辑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央行向政策银行投放PSL,政策行以该笔资金向地方政府发放棚改专项贷款,为地方政府棚改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取得资金后,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手段,向棚户区居民提供货币补偿。
地方政府拆迁可获得卖地收入,再以此偿还政策性银行借款。政策性银行通过该款项偿还央行发放的PSL,最终形成资金闭环。
简单说就是国家借钱给地方拆迁,等地方把地卖了后还给中央。
在PSL的推动下, 直接带动了2015年~2018年楼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房价的飞涨。2013、2014年全国棚改货币化安置率为7.9%、9.0%;而到了2015、2016年,这一比率上升至29.9%、48.5%。
2016年世界杯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足球反着买,别墅靠大海,冷门下重注,立马拆迁户。
棚改货币化点燃三四线楼市大涨,PSL成为背后推波助澜的那只隐形大手。
其实在去年,PSL已经蠢蠢欲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PSL3500亿元。这一次重启的规模极大,净新增额处于历史第二高的水平。
而在此前两个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房地产行业新发展模式以及“新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和平急两用房建设,所以,目前主流解读此次PSL重启主要投向这三大领域,而且后续规模预计还会增加。
这一次的PSL放量还会像2015年一样,造就新一轮楼市上涨潮吗?100万套的规模到底是怎样的概念?
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看一下现在和10年前房地产市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当下和10年前相比,国内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一波调整。不过10年前从个体还是地方政府,整体的投资处在一个加杠杆的逻辑。所以对待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反应,也是企业和购房者的积极响应,地方政府、开发商、购房者,都主动加杠杆,实现了涨价去库存的循环。
2015年-2017年,短短2年时间,居民住房贷款余额从不到10万亿迅速攀升至21.6万亿元,居民杠杆率迅速提升。
10年前的供给侧改革也是切准了需求依然旺盛的点,推动了三四线城市房产库存的集中消化。但是10年之后,市场逻辑彻底变了,这一次是需求侧出了问题。
本轮旧改显然不同于十年前的棚改,推进速度更慢、限制性更多,可操作空间少了,房企参与的积极性仍有待观察。
一是,PSL现在要依靠城中村改造的货币化安置,但这一轮旧改主要集中在22个超大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不具备三四线城市大拆大改的条件,按照政策——拆旧比不高于 20%,拆建比不高于2,且就地、就近安置率不低于50%。
其次,保障房规模增长,虽然能够有效拉动新开工和开发投资,对存量房屋的收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部分城市的库存压力,但可能进一步分流市场刚需购房需求,反而加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下跌压力。
所以,货币化安置给市场注入资金对于房地产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这些资金有多少能够转到老百姓手里就要打一个问号了。恰如近日,成都市拆迁巨额补偿火爆网络后,当地相关部门和房地产商集体出来辟谣,可见一斑。
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如何从需求侧改变大家对楼市的预期,才是决定市场阴晴转换的关键的那股东风。
作者丨周博通
版权丨凤凰网房产风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