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表示,年底前将房地产“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房地产“白名单”项目?为何在“白名单”信贷规模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却不买账,A股房地产板块盘中却大跌5.35%呢?
本轮房地产调控大概是到2021年“三道红线”之后陆陆续续放开的。房地产暴露出大量问题,比如资金量断裂、企业主跑路、房屋延期交付甚至烂尾等等现象,对购房者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关负面报道不时见诸于报端,已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保交楼就被提上了日程安排。
但是,每个保交楼的主体都是一个个房地产开发企业。而信贷作为银行企业化运营的重要手段,就必须要考虑投入能否顺利收回的问题,或者也要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死账、坏账、呆账。所以,要保交楼也不是谁都保,那些经营稳健的,财务状况长期良好而短期遇到资金困难的,房子处于半停工状态,但是没有烂尾风险的等等,这些地产界的“优等生”就被单独拉了出来,他们是银行信贷重点扶持的对象。
被拉出来的这个“优等生”名单就叫“白名单”,能进入到“白名单”目录里的企业,购房者基本不必再担心是否烂尾和跑路的问题,算是给这部分购房群体吃了颗定心丸。通过这样的调整政策,客观上是加大了房企优胜劣汰的力度,加速了劣质房企的出清力度。让好的企业发展起来,让不好的房企兼停并转,达到资源重新配置的目的。
那么“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为什么A股市场不买账呢?通过上面关于“白名单”的理解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增加到4万亿,其实就是在堵窟窿,堵之前被掏空的窟隆。被掏空的那部分资金去哪里了?大家都有个猜测,要么跑路了,要么转移了。也就是说房企拿着钱跑路了,或者是莫名其妙地亏掉了,上面就不得不出来兜底。实际上,这并不是增量,我这么说大家能理解吧?
二是既然是“白名单”,那就必然有在“白名单”之外的企业。这个规模有多少?预估大概仍然有十数万亿左右。加入到“白名单”是好事,对名单内的房企来说是利好。反过来说,对“白名单”之外的房企就是利空,相当于短时间内不会管了,自生自灭,自己想出路。所以,这是把双刃剑啊,回头看那些中小规模的房企,经营恶化的房企个个表现都不佳。
另外,截至2024年10月16日,房地产白名单项目已审批通过的贷款金额是2.23万亿。那也就是说要在年底之前再通过1.77万亿,这么大的力度都向“白名单”之内房企倾斜。在“白名单”外面的,可能真的就没有钱可贷了。
这真的是一个悖论,经营稳健的,还有能力筹措资金的,或者压根就不怎么缺钱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短期资金困难的那些房企,银行反而愿意把他们加入到“白名单”之中。说不恰当点,就是人家不缺钱还要给人送钱。相反的是,那些经营确实困难的,面临倒闭破产的,资金需求压力大的,却不在“白名单”之内,拿不到银行的贷款。
难道我们不应该把更多的资金倾向于后者吗?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银行的定位我觉得不应该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而应该更多的是“雪中送炭”。尤其是需要“雪中送炭”的房企规模体量如此之大的时候,就更应该这么做了。
如果这么理解的话,A股房地产板块大幅回调好像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