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数据即将全部出炉,总体形势也基本明晰。如同我们在年中报告预判的:2024年上半年“前高后低”,下半年会“前低后高”。三季度的“低”是肯定的了(基准预测在4.6%左右),但是第四季度会不会“高”起来,尚且需要事在人为——全年经济增长5%的目标,压力全都给到了第四季度的三个月。

要想实现可能并不容易。掰开手指算算,上半年那5%,消费贡献了3个点,投资贡献了1.3个点,出口贡献了0.7个点。看上去经济增长的动力还是以内循环为主,但是要知道出口贡献的那0.7个点只是直接的统计数据,没有匡算一下其背后拉动的制造业投资。有人测算了一下,上半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直接与间接加起来差不多超过六成。我觉得可能没那么大,但半壁江山应该差不多。

出口对经济的间接拉动,有一项的确是弱化了,那就是出口创汇转化成的内需。在正常情况下,外贸企业正常结汇,赚取外需的钱汇进国内换成人民币,增加消费和投资。或者是吃喝玩乐,或者是购买房产和汽车等耐用品,或者购买国内的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这些消费和投资行为都扩大了内需。但是最近两年有个不好的趋势是,每年几千亿美元的顺差,但是结汇的很少,外汇储备基本没有增加。藏汇于民是一种货币窖藏,毕竟外汇在国内来说只能算是资产,无法形成消费和内部投资。这样,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就失去了一个巨大的间接效应,生产在内、需求在外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内部通缩、外部通胀的问题也就难以改变。

复盘一下今年前三个季度的表现,大致走势如下:

1,一季度集中使用去年四季度的政策资源后,出现了开门红式的脉冲。但是这个脉冲在二季度迅速回落,体现在GDP增速上就是从一季度的5.3%,迅速回落到二季度的4.7%。

2,二季度政策还是比较给力,降准降息,517房地产新政。但是进入三季度,政策突然进入了平静期,导致经济加速探底,体现就是制造业PMI时隔半年后再度落入荣枯线以下。所以,三季度应该会创造年度经济增速新低。

3,三季度的经济探底同时,股市也加速探底,出现巨幅波动。以至于到了季度末,924新政横空出世,指数一度从2700以下迅速打到近3700,差不多1000点的闪电战。虽然由于波动太大,政策层重新进行稳定性管理,牛市遭遇挫折,但是决策层进入了政策新阶段:央行扩大流动性供给力度,财政加快投资和化债进程

4,若三季度GDP增速在4.7左右,那么四季度的增速就要求在5.3%。完成这一目标并不算太轻松,但是有足够的弹药。按照中央的意图,先把存量政策用好,比如2.3万亿已发行未用和未发行的专项债,比如专项债可以用于房地产收储,比如还有一万多亿的特别国债蓄势待发,可以用作银行资本金,撬动信贷资源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接下来的四季度中国经济该如何演绎呢?宏观研究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如何抓大放小、删繁就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需求不足,围绕着需求不足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产能过剩和债务收缩只是需求不足在供给侧和金融侧的镜像。注意了,这里的需求不足是指内需不足,外需还是比较有韧性的,因为海外还是一个通胀的基本环境。那么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删繁就简后还是房地产调整还没见底,带垮了占大头的投资需求和耐用品需求。

所以,只要房地产没见底,需求收缩的势头就很难止住。围绕着房地产调整带来的整个供需、财政、金融、产业、财富等种种冲击,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基本变化。雪上加霜的是,内循环的另一个反周期力量,房地产的孪生兄弟地方基建也受到了株连。我们认为这两个孪生兄弟在四季度还是一个收缩的趋势,对GDP增长的拖累超过1个百分点。

如果出口继续走弱,无法补上这一个百分点大约1.4万亿的缺口,那么就只能寄希望于内循环。而要重启内循环,经济内生的力量已经非常弱,需要财政政策驱动的投资需求。根据财政乘数0.8左右,至少需要1.75万亿的额外财政投入。而且前提是,已有的专项债资金也能按照计划落实下去。这样,“存量政策资源”加上额外加的政策,四季度财政要集中花钱四万亿。2008次贷危机后,为了弥补需求缺口,总共搞了四万亿刺激计划。但现在的M2是那时的七倍,债务是那时的十几倍,财政乘数不及那时一半,要想再发挥当时四万亿的效果,恐怕得搞十倍的量级。

而放到眼下的第四季度,要想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在外循环已经走弱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额外增加至少1.5万亿财政政策来重启内循环。四季度已经过了快一个月了,时不待我。我们能够想象到,如果政策层真的想完成全年计划,两个多月花这四万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脉冲,收官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不过根据我们对高层一直以来的“保持战略定力”的研判,我们认为大概率不会对5%有绝对的执念,很可能会降低到4.8%左右,以便为来年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