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智商高得可怕,有一点在三国时代无人能及,连诸葛亮也不如他

众所周知,三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才最为鼎盛的时期,在此期间涌现的各类人才不仅数量非常多,而且质量也非常高。可是,很多优秀的人才,甚至是一些著名的谋士结局都不好。比如杨修、孔融、荀彧、崔琰、祢衡、张松、庞统都因作出某些错误的选择而死于非命,徐庶被迫听命于杀母仇人,郭嘉屡献奇策却英年早逝,诸葛亮也只活了54岁,大志未伸抱憾而亡。

在光彩照人的三国群星之中,有一个人非常独特,他不仅智商高得可怕,而且在三国时代无人能及——他在诡谲多变的政治风云之中,总是能凭借其出众的智慧、冷静的头脑作出明智的选择,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利益,而且得享高寿(终年77岁,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死时还身居高位。此人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的“自全之王”,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可以视为最懂得保护自己的人。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谋士贾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贾诩是“自全之王”呢?可以从四个具体事例中一探究竟。

其一,贾诩年轻时曾做过一段时间小小的郎官,后因患病辞去官职。在回乡的途中,贾诩等一行人被叛乱的氐人抓住了,除了贾诩之外,同行的人都被氐人杀死了。那么贾诩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其实他并没有大费周章,只是随机应变撒了一个谎,冒称是太尉段颎的外孙。氐人听了他这句话,不但不敢杀害他,还派人护送他回去。

这次贾诩初施小技,得以自全,奠定了他一生以“自全之道”为上,“权以济事”的根基。

其二,枭雄董卓攻占洛阳之后,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任职,跟随他驻守陕县。董卓被打败之后,牛辅没过多久也死了,董卓原来的一班手下都怕得要死,李傕等人想要解散军队去逃命。贾诩却劝阻他率众人往西走,沿途收集部队,伺机打到长安去。众人都支持贾诩的意见,这才有了后来的长安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贾诩循着自全之道迈出的最大胆最不计社会影响的一步,当然也是最凶残最狠毒的一招。

后来,贾诩任左冯翊,李傕等人想根据他的功劳封他为侯。贾诩说:“那不过是救命之计,谈不上什么功劳!”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所谓的“救命之计”,实质上就是自全之计。以救董卓部将李傕等之命的形式,达到自救自全的目的。为了自救自全,什么都不顾了。

其三,当贾诩在段煨手下待了一段时间,发现段煨开始防范自己时,就暗中结交张绣,一旦联络停当,便果断离开段煨,来给张绣作谋主。贾诩明白地讲,这一抉择的根本目的是为保障“家与身俱全”。因为他早已看穿了段煨内心的想法,不但不会为难自己,而且会善待自己的家人,后来事实果然与他预测的情况完全一样。由此可见,贾诩对自全之道的运用,已驾轻就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四,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贾诩明确选边站,把宝押在曹丕身上。

一方面,曹丕派人向贾诩请教自固之术。贾诩为他出谋划策:“望将军你崇大德威器度,亲自努力于士人的功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违背做人子的道理。”曹丕于是就照着贾诩指导的“深自砥砺”,收到固宠的效果。

另一方面,当曹操屏除左右征求贾诩对太子人选的意见时,贾诩去沉默不语。曹操问他为什么不出声,贾诩回答:“我刚才正在思考一些事情,所以没能立即回您的话。”曹操好奇地说:“你思考啥事呢?”贾诩说:“刚正琢磨袁绍、刘表和他们儿子的事呢。”曹操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贾诩说这话什么意思,于是哈哈大笑,选定曹丕为接班人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这般,贾诩以不言而喻的隐语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和信心。做过这件既关乎自家的前程又关乎曹家未来命运的博弈后,贾诩明白自己并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又深通谋略,很容易被曹操猜忌,因此他除了公务之外,概不与其他同僚结私交,尽可能降低风险系数,以保证自身安全,使其“自全之道”的运用,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所谓“智计”,说白了就是自全之计。

总而言之,贾诩生逢乱世,纵观其政治生涯,虽不乏起伏曲折,但对其个人来说,却无疑称得上是成功的。其成功表现在:一,没有被超乎寻常的激烈军事冲突和残酷政治斗争所灭噬;二,每次选择和转徙,使其所处的政治生态都得到优化,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三,以高位高寿善终,不说高位,单是高寿这一点,连三国奇才诸葛亮也要自叹不如了。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贾诩是三国历史上的“自全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