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龙票和龙版,作为清末改革发展的,西学为用的产物,其中不乏西方元素于其中。
但是它们在西方文化元素的填入其中的同时,又保存着自己中华文化的内涵于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钱邮文化。
而干百年来,中国龙的艺术形象,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许多器物、建筑上都留下了经典的造型。龙的体态也随着历史发展有很多的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龙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自信。各朝各代,在龙的描绘和发展上,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清代的龙票和龙版就是中国龙纹的发展呈现。
享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的红山文化玉龙,向我们表明了中国龙文化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的已经很成熟了。
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
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
夏商周时期,多在青铜器上雕刻神秘抽象的“夔龙”,《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这个时期的龙,与我们现在熟知的还是有一定区别。
秦汉时期,粗旷雄健的“飞龙”成为了龙形态的标准,飞龙孔武有力,富有生机,粗狂奔放,清代的飞龙铜元,多于此龙相似。
当然其实元明清时期的祥龙,作为秦汉时期飞龙的发展,其实更加于铜元里的飞龙类似。
隋唐时期,垄断形态开始走向刚柔并存的“行龙”。
清代的龙纹形象则是更偏端庄威严,气宇轩昂,龙头的后脑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动地之威。
后期也有细节上的变化,比如清代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清初早期的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清代早期龙纹整体形象强悍,昂昂上升之态,一派盛世景象。中晚期清代龙纹瓷器有形无力之意,无精打采之态。很多时候,瓷器、书画、钱币上的龙图,也反应当时社会当政者的情况。
但是这个时期龙的基本形态和构图走向了成熟。比如清末铜元、龙票里,坐龙基本上都是下坐水波(有时候也没有,下水波在大清铜币时期走向统一),张牙舞爪,龙身环绕祥云、火焰,龙身中间含火珠的形象。
龙版丰富多彩,题材各异,精美绝伦的龙图,也成为了铜元收藏的一个重要乐趣,中国人喜欢龙这种祥瑞,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为什么旗版卖不过龙版的原因。
龙版的龙图,其实大概组成部分就是龙、祥云、火焰、火珠、水波等,龙的本身,又有鳞片、飘带、龙须、龙眼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这些细节的变化,形成了铜元板块丰富的版别文化。可以说,每一枚精美的龙版,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百年铜元140
收藏知识496
钱币版别416
钱币历史383
钱币资料476
百年铜元 · 目录
上一篇难得的苏维埃五分铜币“八珍”下一篇蓉城之珍,马兰共赏。(绝对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