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境迁,一幅第三届全国青年书法展一等奖书法,最近引来热议。

这幅体现当时书法风向的作品,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更是对后来国展书法风气产生了影响。如今,随着国展书法的发展,许多人议论:这样一幅昔日辉煌的作品,现在还能入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当时,这幅作品无疑是书法界的一股清流。它以大胆的创新精神,将魏碑与行书巧妙融合,开创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这种创新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在深入理解两种字体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流畅且毫无生硬感的结合。魏碑的刚劲有力与行书的流畅自然相得益彰,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用墨方面,该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当时,书法创作普遍存在着墨色单一、缺乏变化的问题,而这幅作品却打破常规,通过巧妙运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作者仿佛是一位绘画大师,用墨色在纸上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浓墨处深沉厚重,如高山巍峨;淡墨处轻盈空灵,似白云飘荡;干湿对比则增添了作品的节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法处理是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一等奖作品在这方面也堪称典范。作者通过紧收和疏密等方式,巧妙地处理了字内和字与字之间的对比矛盾关系。

例如,“随” 字的紧凑与 “风” 字的疏放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不仅增加了视觉冲击力,更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审美标准的变化,我们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这幅昔日的佳作时,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从整体上看,作品显得过于拘谨,笔法未能完全放开,给人一种 “为写而写” 的感觉。特别是在行书笔法的运用上,没有充分发挥出行书应有的潇洒与自如。在当代书法追求个性化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趋势下,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当下书法展的评审标准更加多元化和严格化。艺术感觉要求良好,作品要有较高的品位,不可媚俗也不可野俗;传统功力要扎实,书者需具备对毛笔、字形和章法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要突出,要在传统法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体现时代审美和个性追求;外在形式要大气,包括作品的形状、质地、色彩等方面;文字应用要准确,避免出现错误和低俗内容;相关素养要全面,在落款、印章使用等方面也要体现出总体能力。此外,还有一些诸如 “碑帖气”、线条质量、展览相、文字审核等方面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全国书法一等奖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可能已不再具备绝对优势,但它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书法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模仿古人,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您认为呢?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