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天资聪颖,又自恃才华,在书法、印等方面,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多方求教,在碑帖繁荣的大潮中,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其以碑为基,五体皆具碑意。

学习书法的人,都懂得“取法乎上”,可“上”字能用的,也就那么几个,多人学习,很容易出现雷同的情况。于是,就有一些聪明的人,开始寻找那些在历史上并不常见的书法。

在此背景下,现代一些书法大家开始学习赵之谦的隶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因为他的书法作品,才能在众多的展览中获奖。其他几个人一见有奖,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厅里到处都是赵之谦的书法。

以全国第12届书法展为例,光是研习赵之谦的隶书,就有几幅。赵之谦距离现在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他对赵之谦的临摹算不算“取法乎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面要注意两点,第一,隶书兴盛于汉朝,一千多年来,并未有太大的发展,反而在赵之谦所处的清朝,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是因为赵之谦本身才气横溢,书法造诣很高,他的隶书融北碑法于一体,面貌新颖。若能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则赵之谦的书艺值得我们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可以用他的《猿吟鹤唳无心,夕阳孤烟不能模仿》来对宋人的诗句进行简单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联以苏轼的《次韵僧潜见赠》为题,以唐升《游方壶》为题。此书成于一八六八年同治戊辰(一八六八年),以赵之谦研究的一般看法,卅五是赵之谦倾力向北碑过渡的重要一年,亦就是赵之谦早期魏碑的代表作。

从字体上看,这幅作品的魏碑已有雏形,但其隶意却很浓,《章安杂说》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五百字。”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的功底很深,但是在这幅作品中,却很难找到他的笔法、结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碑、魏碑、唐碑三大碑,虽然在美学范畴上是同一类,但其古朴之气与刀刻斧凿之风,仍存有自然之别。

赵之谦曾临摹过《石门颂》、《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等作品,但早年亦习颜楷,最终以魏碑为其主导,所以他的字与形的控制有着很深的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赵之谦的隶书为例,虽以魏碑为题,却与六朝碑版的荒率、古野相距甚远,而增添了结构端庄,墨色丰满,笔法细腻。

赵之谦的隶书,就其总体风格而言,与当时盛行的清代笔法有很大的一致,墨色温润,结体方正,静穆沉着,以至形成了一种被广泛仿效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之谦的隶书可以学习,但是要考虑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我们要学赵之谦,不要学他的许多故意用笔,而要学他融诸家风格于一炉的思想。

只可惜,现在参加展览的许多书法家,都是模仿赵之谦的隶书,只会勾勒线条,看似有模有样,其实都是空洞的,毫无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赵之谦隶书的名家增多,出现了“学赵之谦”的风气,同时也造成了“面目趋同”、“取法单一”的问题。看来,有自己想法的书法家实在是太少了,情愿被他人咀嚼的包子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