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著作是什么?自然是春秋末期齐国人士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那么,《孙子兵法》是怎么来的?凭空臆造出来的吗?显然不是。它是从实践中和参考历代文献融合而成的。孙武后来与伍子胥一起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待到大功基本告成,孙武就“功成身遂”,隐居世外桃源,潜心研究兵法,著有《孙子兵法》流传后世。

在《孙子兵法》诞生之前,到底有没有兵法经典问世不得而知,但是,在春秋时期,兵法的概念在逐步形成。《左传》第一典故“郑伯克段于鄢”的主人公郑庄公,作为春秋开局的第一个小霸王,他生平善于用兵,而且也颇得兵法精髓。在郑庄公之后的两百年,齐国的孙武写成了《孙子兵法》。然而,《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很多观念,都在郑庄公生平中应用过。所以,郑庄公这个人,也是一位善于运用兵法的杰出君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名正言顺”往往能够先声夺人,从名义上就能起到震慑作用,郑庄公讨伐叛乱的弟弟姬段,也是等弟弟按耐不住铤而走险,造成既定事实之后,他才出手大义灭亲。而在郑庄公三十年的时候,郑国的临国中,宋国实力比较强,当时的宋殇公继位后,四处征战,由于取得了一些胜利,于是将周桓王都不放在眼里,而这个时候,郑庄公很想收拾宋殇公,但是以前一直苦于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而宋殇公对周桓王不敬,郑庄公抓住机会,于是假借王命,联合列国攻打宋国,宋殇公吓得想要求饶,奈何北戎入侵郑国,宋殇公才免于被吊打。

而郑庄公采用“假借王命讨伐不庭”,与后世《三十六计》所说的“夺其魁,以解其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个理念后世被逐渐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擒贼先擒王”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实战之中。郑庄公的兵法韬略思想在春秋早期,堪称是兵法的实战派,但凡能够合理运用,大多都能打胜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里就明确提到“兵者,诡道也”的著名思想,这个理念在后世被人们简化成为“兵不厌诈”,因为在行军打仗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往往能够成为取胜的关键。郑庄公三十一年,宋国、卫国联合进攻郑国,蔡国军队紧跟其后攻打戴国,郑庄公以救援戴国为由,出兵相助,在戴国围歼了宋、卫、蔡三国联军,并同时不按常理出牌,直接顺手牵羊将戴国据为己有,从此戴国灭亡。而郑庄公之所以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占据戴国,并打败三国联军,最核心的就是运用“兵者,诡道也”的兵法韬略以及《三十六计》的“假道灭虢”,而这一战,让郑庄公一战封神。

《三十六计》中“远交近攻”堪称妙计,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也采用了这一妙计,殊不知早在春秋早期,郑庄公同样采用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妙计,郑庄公与齐鲁结盟,而攻打宋许等国,这都体现了郑庄公杰出的兵法韬略与战略眼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郑庄公一生,东征西讨,大战无数,而且大多数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也因此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而郑庄公的很多作战方法,可以说为后世兵法韬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后世诸多文臣武将,只知《孙子兵法》,却不知道比孙武早200年的郑庄公却先一步实践兵法套路,可惜的是,世人却不懂郑庄公之“用兵如神”,实乃憾事!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