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040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焕

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镇。1968年入伍,被分配至深圳边防检查站(现为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在边防保卫岗位工作了19个年头,其间负责摄影录像、闭路电视监控工程、计算机系统运行和通讯等工作。后于1986年转业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于1997年被派驻香港中阳检验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常年往返深港两地,直至2009年退休。

罗湖口岸作为连接内地和香港的“第一口岸”,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50多年前,我成为深圳边防检查站的一名检查员,用相机拍下口岸数十年风雨历程,讲述口岸变迁与国家发展故事。

当我第一次佩戴手枪站在口岸现场,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没想到我不仅到了深圳,而且是儿时大人口中那座小桥的所在地——罗湖口岸。

“深圳梦”

始于一列蓝白火车

1948年,我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镇。小时候,我的家在铁路旁,每天都能看到来来往往的人,南下北上。我儿时一直盼望着能坐上火车前往广州,看一看省城的模样。1967年初,我与几位同学从马坝步行几十公里后,坐上南下的列车,踏上了广州之旅。

下车后,忙碌有序的广州火车站出现在眼前,透过人群,我看到站台另一侧停着一列蓝白相间的火车,干净锃亮,车身上“广州-深圳”的牌子格外明显,我心想要是能有机会去深圳看一看多好!在广州游玩的几天,我去了不少景点,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辆开往深圳的蓝白火车。从此,我心底埋下了一个“深圳梦”。

时间转眼来到1968年。元旦过后,我报名参军,从体检到政审都很顺利,很快就被批准了。当我得知将被分配至深圳边防检查站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正式入伍后,曲江县政府为新兵举行了隆重的送兵仪式。我们从马坝出发,到达广州火车站时,我们所坐的车厢加挂在那列蓝白火车上。列车到达深圳布吉站,就把我们放下。下车后,我们背着行李前行10公里左右到达沙湾,参加新兵训练。

我的“深圳梦”始于这列火车,那一天也是它载我去向深圳。

在深圳罗湖成为边检战士

我们在沙湾一个多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36位新兵大都被分配到了深圳边防检查站罗湖边检站勤务连,主要负责边境的站岗放哨。次日上午,连长领着我们到检查现场——罗湖桥参观,了解将要执勤的地点。路途中经过深圳火车站,我看到站台旁种着两排高大的榕树,十分漂亮,令人难忘。

小时候,我常听家人说起罗湖口岸的样子:深圳与香港之间很近,只隔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来往深港的人们便从这座小桥通过。桥两头中英军警严格把守,一般人无法靠近。罗湖口岸于我而言,既不可望亦不可及。

当我第一次佩戴手枪站在口岸现场,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没想到我不仅到了深圳,而且是儿时大人口中那座小桥的所在地——罗湖口岸。一年前的“深圳梦”终于实现,我成为一名光荣的边检战士,为祖国守卫边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罗湖口岸边检大楼。

我们首次全程使用了国产胶卷与药水进行拍摄和冲洗,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外国的胶卷与药水冲洗照片。尽管这次冲洗出来的照片质量仍有待提升,但使用国货的自豪感与成就感让我们无比兴奋。

与照相机结下不解之缘

1969年,上级要从陆军中挑选空军飞行员,深圳边防检查站体检合格的3人中,只有我通过了政审关。9月初,在电话班工作的同乡战友告诉我,飞行员将于9月20日去军区报到。得知可能入选飞行员,当晚,我高兴得彻夜难眠。

然而,此后半个月我一直没有收到确切消息。成为飞行员的期待落空,对我打击很大,几天时间内,我的体重从116斤下降至108斤。

9月中旬,领导找我谈话,让我正确对待选飞的事情,做好本职工作,战友得知此事也纷纷安慰我。几天后,有人告诉我:“领导想让你换一个工作岗位,当不成飞行员就当好检查员。”国庆刚过,便通知我去深圳边防检查站罗湖边检站五科化验组报到,参与化验和照相工作。

于是,我离开了那座曾经站过岗的小桥,工作地点从室外转到室内。从此,世界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我与照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首次执行重要特殊拍摄任务

深圳边防检查站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边检站之一,自1950年建立以来,就承担着重要的出入境检查任务。

1971年的一天,临近下班时我接到紧急通知,次日有一个特殊的拍摄任务,需做好准备。第二天,我接通知前往罗湖桥贵宾室参会。会上,站领导引荐我认识公安部与外交部人员,强调任务之重大。

上世纪70年代,被驱逐出境的外籍人员大多是从罗湖口岸离开。此次,一名外籍人士将被驱逐出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于当日中午向世界广播此事。

由于任务紧迫,我立即联系同事布置任务分工,迅速准备相机与胶卷,于11时前抵达桥头,规划拍摄位置与角度。现场气氛十分紧张,罗湖桥的另一侧,香港方面也有大量记者与警察聚集,与我们日常处理的出境事务截然不同。

中午12时整,该外籍人士被正式驱逐出境。在他即将跨过边境线时,我迅速连续按下快门,精确捕捉他一只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已抬起即将踏入香港的瞬间。这是最为关键的画面,必须确保该镜头无误。

拍摄完成后,我和同事即刻返回办公室,在暗房中冲洗胶卷、烘干照片。从拍摄到交照片不到一小时,我们没有现代化自动化冲洗设备,只能手工操作,胶卷冲出来后靠双手拿着照片在电炉上烤。随后,再将照片呈报公安部、外交部人员共同审查。

工作结束已过午饭时分,我们仅在附近的小卖部买了些饼干充饥,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让我们心满意足。

赴京学习彩色胶卷冲晒技术

1975年10月2日至11月20日,公安部边防保卫局在北京举办了短期学习班,来自深圳、天津、北京等14个地方边检站的14名代表参加。内容聚焦于彩色胶卷的生成与冲洗技术。当时我国尚缺乏自主生产彩色胶卷及冲洗药水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边检摄影的在地处理。

其间,我们深入了解了彩色胶卷的生产工艺、材料构成及冲洗流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实践经历,我们来到长城进行拍摄,看见其如巨龙般在崇山峻岭间延伸,是那么宏伟壮观。我们首次全程使用了国产胶卷与药水进行拍摄和冲洗,在此之前,一直使用的是外国的胶卷与药水冲洗照片。尽管这次冲洗出来的照片质量仍有待提升,但使用国货的自豪感让我们无比兴奋。

这次难得的机会,为我后来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初,在我的参与推动下,深圳边防检查站第一套监控系统开始筹划;1982年开始安装;1983年初验收合格并正式启用,进一步增强了边防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效率。

推动应用边检监控系统

时间来到1979年,这是罗湖口岸历史上尤其重要的一年。这年春节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节,入境旅客增长明显。为了便于旅客通关,口岸各单位也采取措施调整业务,如边检对签证等重点环节进行优化,在签证棚外增加桌椅,另外还准备了应急分队,把围栏当桌子站着为旅客签证。

大年二十九凌晨2时,旅客开始入境。由于查检场地狭小、设备落后、入境手续繁多以及交通工具缺少,当天上午8时左右开始出现排长龙的情况,直到下午6时多长龙才开始缩短,深夜12时旅客才入境完毕。这一天,我拍摄了一组反映罗湖桥至火车站沿途拥堵的照片,照片内容既有边检人员忙着查验旅客证件,也有海关工作人员引导现场秩序,还有旅客手提大包小包正焦急等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农历腊月二十九,入境旅客排队进入入境走廊办理通关手续。

春节期间,我参与了值班工作,其间临时被安排前往北京领取一台录像机。此后,我的工作任务不仅是摄影,还有摄像。

1979年4月5日,清明节,罗湖口岸又迎来客流高峰,罗湖桥附近人山人海,大部分旅客只能露天排队等待过境。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拥堵情况雪上加霜。一辆装载供港物资的列车滞留在检查楼东侧,楼外排队的旅客试图在火车底下寻找庇护,未承想大雨冲刷污物从木板间的缝隙倾盆而下,淋湿了衣物,有些人甚至被溅上了车内动物的排泄物。一时间,慌乱、躁动、孩子的哭闹声在人群中传开了。

我被这一幕触动,拿上了不久前领取的录像机,冲进雨中,记录下那一刻人们的真实反应。当时已到午饭点,但我完全忘记饥饿,直接冲到值班室,将拍摄的录像呈现给领导看。相关领导安排我先去换衣吃饭,并告知将在当天下午的会议上展示我的录像。

会上播放这段录像时,在场的人员都震惊了。我建议送去公安部边防保卫局,得到站领导的支持。资料送到后,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资料由边防保卫局复制了几份报送有关单位,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边检环境改造提上日程。

1980年初,在我的参与推动下,深圳边防检查站第一套监控系统开始筹划;1982年开始安装;1983年初验收合格并正式启用,进一步增强了边防检查工作的科技含量与效率。

我与这套系统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因为我不但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筹划与具体实施的负责人。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为边检工作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是当时国内少有的较为成功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工程。

建议实施电脑化工程

1983年4月,边防保卫局在秦皇岛边防检查站召开座谈会,内容是“利用科技力量加强边防保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边防检查现代化”。参加人数20多人,会议持续了7天时间。

我作为广东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上,我被指定发言,主题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验放速度,解决深圳口岸严重的拥堵问题”,分享内容得到与会者的认同与赞赏。这次会议是一次务实的会议,吹响了向边防检查现代化进军的号角。会后,各项改造工作开始启动。我结合深圳边防检查站的实际情况草拟了一份提案,提出了边检工作电脑化,以及采用人脸与指纹识别技术以减少文字填写环节的建议。该提案经边检站办公室领导修订后,提交至站领导审阅,并上报至省边防局。

不久后,深圳边防检查站的电脑化工程便迅速获得了批准。同年10月,我受委派前往北京,向边防保卫局作专项汇报,领导当即批准了3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

1985年,罗湖口岸正式启用电脑验证系统,通关手续的简化,让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短短几年间,边防检查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见证新联检大楼落地建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设备的落地,边检新场地的改造也同步进行着。深圳火车站站台的两排大榕树被搬走,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站台,入境检查大楼也做了一些内部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6月14日,深圳罗湖口岸新联检大楼建成启用。

1985年6月14日,深圳罗湖口岸联检大楼正式落成启用,建筑面积70623平方米,高12层,1-3层及地库为出入境旅客检查用。当时,该楼是全国规模最大、接待出入境人员最多的旅检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深圳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启用。图为边检人员为入境旅客(港澳同胞)查验证件。

深圳河上还有一架全新的双层罗湖桥落成,与联检大楼连为一体,一层为出境、二层为入境,随着边检服务改善,通关手续简便快捷,以往的拥堵不复存在。后来,这座桥又升级为现代化的密封式新桥。2003年9月28日,老罗湖桥完成了“使命”。因不适应深港经济发展与深圳河防洪需要,老桥被移至港方梧桐河畔,作为文物永久安置。

人们用欢快的舞步迎接香港回归,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转业到保险公司

往来深港两地

1986年8月,因我从事的是专业拍摄工作,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借调,参加广东保险深圳展览的筹备工作,主要负责摄影部分。1987年元旦后我正式转业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

我虽然告别了罗湖口岸,但那份深植于心的口岸情结,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连接着我与口岸。

1997年,我被派往香港中阳检验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直至2009年退休。12年间,我几乎每天出入口岸,每次通关都十分便捷。这些年,我由原来在口岸为出入境旅客提供服务的检查员,转变为从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角色的转换让我对口岸工作有了更多体会和感受。

在港工作的日子里,我时常听到港人对口岸变化的赞叹,很多香港同事告诉我:20年多前回内地探亲时,常常需要在口岸排长队,有时通关就需要等待几个小时。如今,从出发到过关不用一小时,十分高效便捷。

“重拾旧业”

记录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怀抱,让我内心的口岸情结再次被深深触动。

1997年6月30日清晨,我早早起身,带着相机,前往罗湖东门老街,那里早已被热烈的庆祝氛围包围。我穿梭在人群中,力求捕捉到最真实、最生动的庆祝画面。我的镜头中,是人们脸上洋溢的喜悦与自豪,是对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期待与祝福。

夜幕降临,解放军车队缓缓驶来,即将通过深圳口岸。凌晨时分,驻港部队从皇岗口岸出境,正式进驻香港,履行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随着车队逐渐靠近口岸,我迅速调整相机焦距,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跟随他们的步伐,我看到口岸的灯光在夜空中闪烁,看到维多利亚湾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人们用欢快的舞步迎接香港回归,诉说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那天晚上,我整夜未眠,将所见与心中的激动与喜悦都定格于镜头中。

伍2008年的一天,我登上了香港沙岭,深圳壮阔的城市景象在眼前展开。

用相片记录口岸巨变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深圳口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队伍建设上,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站在高处放眼望去,一个又一个现代化的口岸拔地而起,与深圳秀丽的河海山川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别具风采的壮丽画卷。

2008年的一天,我登上了香港沙岭,深圳壮阔的城市景象在眼前展开。为了找个好角度,辗转多个地方才定下机位。我按下相机快门,以深圳罗湖口岸为中心,定格了这壮丽景象。

回望1979年春节,罗湖口岸的拥堵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人群熙熙攘攘,车流缓缓前行。2009年,同样是大年二十九,我再次用镜头记录下截然不同的通关画面——罗湖口岸场地宽敞,引导标语清晰,出入境采取自助与人工查验相结合的方式,再也看不到排长龙的状况了。

岁月流转,罗湖口岸的每一次变迁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与记录者,未来,我期待着深港两地继续携手前行,书写更多辉煌篇章。

口述时间 2024年7月22日

口述地点 龙岗区布吉甘坑凉帽村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王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