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下来之前,我看到了这条“警情通报”。

广州天河区,一名60岁的男子赵某持刀伤害3名路人群众。2人送医治疗后已经出院,1人还在医院,也没有生命危险。

这是当地警方发布的通报给我带来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会因为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而产生一些思考,这种思考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信息并不准确,那么“思考”就显得可笑。

想知道这个赵某怎么回事,便在网上搜索了几个关键字,因为网友总能发些不宣于口的内容出来。当然其中不乏会有些“假消息”,那需要人们自己判断,我也被误导过。

然而这次没找到“赵某”多少内容,反而看到不少网友在说,被持刀伤害的是小学生。

日本小学生在通报里是“群众”,我们自己的也是,一视同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他伤害的是成年人,那么可能是恩怨、矛盾。而当赵某伤害的是小孩时,前一种现象就几乎不可能存在了。你尽管谴责、羞辱,这个赵某百口莫辩。

问题是如果没有网友们后续的“表达”,那份通报就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他们说了伤人的是60岁的赵某,却没说被伤的是9岁的群众。

人们无法从“3名群众受伤”中得知其中至少2个是小学生,且这种误导的程度明显比那个叫“热带雨林”的网友要浓烈许多。
我或许明白这种模糊的通报是为了什么,但失去对信息的完整了解,人们的情感和判断就会变得错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用好这种方式,就能够对情感和判断进行操控。比如“谣言”,就占一些同类性质。

但前提是,人们的信任。

“新黄河”转发了广州官方发布的那份通报内容,里面没有提到半个“学生”的字眼,但底下第一条评论却讲道,“有没有学生受伤?不能玩文字游戏”,这是一种追问的声音,可谁又知道,这不是故意为了给其他的人们传递一些“精确”的讯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官方并没有“说谎”。信息的缺失本身也不算说谎,那顶多叫“选择性披露”,或者说掩盖、用词模糊。“3名群众受伤”和“3人受伤”没有太大的区别,而“3人受伤”当然包括“学生受伤”……可通报代表“真相”,真相是有一说一,而不是明明答案是一,你却通报了一道应用题出来让人们自己计算。

人们又不是傻子,非要做一做这种“智力测试”吗?

就像他们自己的“通报”下面,连评论都是精选出来的,排成一排,面貌相似、呆滞,看上去显得怪异。再加上那清一色的广东IP、寥寥无几的“点赞”……自己看着应该也会有点尴尬吧,还不如直接把评论区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上出现一条谣言,很快地方官方会辟谣,通报发出来,人们转而告知。看,这才是真相。

网络上出现一条谣言,很快地方官方开始辟谣,通报发出来,人们指指点点,先看评论,再看IP,看完还要去其他网站上搜一搜有没有新的爆料,抓耳挠腮:这、你信不?

把简单地相信和转发,变得这般复杂,需要一个过程。从把“学生”替换成“群众”开始,到通报更像是安抚为止。

人们不需要情绪安抚,那是照顾婴儿的方式。给他们看到真实的东西,其他由他们自己去判断,并承担。官方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那些不需要承担的东西,其实也大可不必往身上承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