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李皇后,开始动起了心思。她把宰相吕端召入宫来,对他说:“先皇已驾崩,应该立长子为帝才符合礼制吧?”
宰相吕瑞混迹官场多年,早就是一个玲珑剔透的“老油条”,可以做到泰山崩御定而面不改色,可听到李皇后的“大言不惭”,还是忍不住汗颜,脸上的表情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吕瑞一双黑不隆冬的眼睛滴溜溜乱转,心中想必是把李皇后吐槽了一个遍:莫非这李皇后真当自己老糊涂了?
虽说立长子,但是后期演变的立贤也是受到了众位大臣的一致赞成,而且宋太宗驾崩之前就已经立下了新的太子皇三子。
李皇后心中打的什么主意,吕瑞自然知晓,这不是明摆着让吕瑞违抗先皇遗命吗?那么宋太宗为何要放弃立长选择立皇三子为太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嫡长子继承制起于商末、定于周初,而这一制度不仅确定了以后的皇帝继承人选,更是将前朝和后宫密切联系在一起,若是后宫妃嫔斗得你死我活,前朝更是时局动荡。
但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是从一而终,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皇长子兼皇嫡子的李建成为太子,但次子李世民胸怀惊涛伟略,不甘心于人下,在种种原因加持下,造就了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直接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而坚持了数百年的唐朝在安史之乱的爆发下瞬间倾塌,唐朝被宋朝取而代之,李家天下变成了赵家的“一言堂”。
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后为避讳皇兄宋太祖赵匡胤名号,改名为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原本皇帝之位该由赵匡胤的儿子们继承,但却被赵光义截胡,可见赵光义本就不是心慈手软之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天家无父子,皇家无亲情,赵光义坐上皇位之后,心中依旧有所顾虑,毕竟宋太祖赵匡胤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长子赵德昭、次子赵德芳。
为了将皇权一把抓,赵光义上位之后立刻以雷霆手段迅速将二人悉数逼死,其中赵德昭就是因为被宋太宗赵光义严厉训斥之后觉得颜面荡然无存而羞愧自杀。
而赵德昭去世后没几年,赵德芳也因病死在了被贬的路上,此时宋太宗就高枕无忧了吗?因为皇位本就是他通过非正当手段得来的,因此心中时常惴惴不安,认为弟弟赵廷美也会是自己掌权路上的绊脚石。
几番思索之下,赵光义多次以“无理”的由头对赵廷美进行贬谪,最终,赵廷美也步了赵德芳的后尘,死在贬谪之路上,此时对于赵光义而言才算是真正的高枕无忧。
只是好景不长,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与赵廷美关系十分亲近,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逼死赵廷美,赵元佐心中十分惶恐不安,夜夜难眠,最终导致精神恍惚,变得痴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好的儿子成了一个痴儿,尤其是赵光义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准备将皇帝之位传给他,可结果却不遂人愿,或许意识到了自己过于心狠手辣,赵光义对儿子赵元佐十分愧疚,总想着弥补。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最为器重的儿子便是长子赵元佐,次子因病早逝,三子声名在外,是为贤王,受人称赞,但是赵光义却迟迟没有立太子,或许在他心中还是更倾向于长子继承皇位的,幻想着赵元佐能够恢复正常。
可等来等去,赵元佐始终没有好转,赵光义身体每况愈下,大臣寇准也多次提起立太子,迫于当时形势,赵光义只好立皇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并为赵元侃改名赵恒。
公元997年,赵恒刚当上太子不久,羽翼未丰,宋太宗赵光义就因病撒手人寰,整个朝堂一片动荡,皇长子赵元佐的母亲李皇后瞅准时机决定让自己儿子登基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时朝堂之上最有话语权的便是宰相吕瑞,思索再三,风韵犹存的李皇后便单独召见了吕瑞,希望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立长为由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帝,这才有了开头一幕。
太子是未来的储君,不可轻易言废,以伤国之根本,更何况赵元佐虽是长子却是痴儿,国家兴衰之重任怎可委托在一个痴儿手上?且赵恒贤名在外,是下一任皇帝的最合适人选。
最终,吕瑞并未选择妥协,执意将赵恒送上了皇位,同年赵光义三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为宋朝第三位皇帝。
信息来源:“宋朝吕端处事稳妥不糊涂非进士历任两朝宰相”——人民网, 2014-09-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