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此时也是中国南北大地上景观差异最大、色彩最为绚丽的日子。寒露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南方才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一、节气来源

一候鸿雁来宾

从白露节气后开始往南迁徙,到了寒露节气后就是最后一批南飞的大雁了,再往后就要进入寒冷的冬天了。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雀入大水为蛤雀,雀是小鸟的意义。古人看到蛤蜊的花纹和小鸟的纹路相似,认为到了寒露这天,飞鸟会深入大海,变成蛤蜊,飞物化为潜物躲避寒冷。

三候菊有黄华

到了寒露节气,菊花已经开得很普遍了。因为这样的特性,菊花被赋予了很多独特的内涵,陶渊明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一直被后人传诵。

二、顺时养生

1、起居:早睡早起晒太阳

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专家提醒,秋季易犯“秋乏”,人容易感到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因此要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

2、多吃豆,少吃瓜

民间有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正是食用果实和种子的好时节,豆类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豆类积蓄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当多吃更能养人。

推荐食谱:黑豆大枣粥

做法:先将黑豆洗净浸泡1小时,加热煮沸至豆子将熟,加入100克粳米和6颗大枣,文火炖焖成粥状即可。

黑豆中含有花青素,有抗氧化的功效,且黑豆入肾经,搭配大枣益气养血,起到补肾养颜的功效。

3、健体养生防“防三露”

到了寒露节气以后,人们要防“三露”:“前不露胸,后不露背,下不露脚。”

天气变凉后,有的人会出现尿频、乏力等症状,从中医角度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

这时可以坚持泡脚养肾:水位略高于脚腕,泡15~30分钟至身体微微发热。在泡脚的同时,可以稍加按摩,用手把耳朵、腰部和膝关节搓热即可。

4、按摩三穴位,固本培元效更佳

(1)太溪穴

太溪穴在内踝骨向后凹陷的位置,为肾经原穴,既能滋阴降火,又能培阳补肾。而且,它阴阳都能调,可说是补肾的一个重要穴位。

(2)太冲穴

太冲穴在脚背上的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中间的缝隙里,为肝经的原穴,能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像青光眼、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治。

(3)太白穴

太白穴在脚内侧,大脚趾骨鼓起来的关节后下方凹陷处,为脾经的原穴,能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三、推荐中医膏方及中医外治法

1、推荐膏方:滋阴润玉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功效:滋阴清热,疏肝理气,补益肝肾。

(2)主治:用于因性腺功能逐渐减退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出现阴虚内热、肝郁气滞、肝肾亏虚者,如:潮热汗出、心悸、眩晕、头痛、耳鸣、盗汗、失眠多梦、腰背酸痛乏力、胸胁不适、皮肤状态变差、外阴干涩等。

2、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脐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脐灸是在肚脐(神阙穴)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的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以及通五脏六腑,联络全身脉络的功能,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

充分发挥中药、穴位、艾灸的三重作用,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作用。

脐灸的适应症:

1、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虚寒泄泻等。

2、呼吸系统疾病: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肺气较虚的疾病。

3、妇科疾病:痛经宫寒、小腹冷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妇女崩漏等。

4、其它:培元固本、补气生血、养血安神、养血复脉、温经散寒、引火归元、退热息风等。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秦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