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刻,我们望向国美满载百年的历史。国美百年,宛若白驹过隙,这份厚重,同时间的车轮一样,快而笃定。

国美的百年,如赞歌一般,歌颂着每一位走过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如同繁星照耀在大地上,引领我们前行。在百年的轮回中,我们向那些名师巨匠们深深瞻望和致敬。正是他们,使我们永葆赤子之心、敬畏之心。

我们将以百年为度,策划一系列纪念活动,国美学术通讯也特此推出【国美百年】系列,回顾历史,承前启后。

历史长河滔滔不绝,国美的执着和追求永不停息。以美术服务于人民,以艺术照亮未来,这是所有国美人的使命和荣誉。在先贤的引导下,我们坚定前行,为下一个百年国美撰写新的壮丽篇章,同心共筑美术教育的辉煌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擅长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始终秉持的艺术理念,他的山水画作品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与西方绘画的技法,通过光影的巧妙运用、笔墨的丰富变化以及构图的精心布局,展现出了一种既古老又现代、既深邃又生动的艺术风貌,对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素质可染

“一张好的绘画更会叫我骇目惊心,如失魂魄。我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在桌面上画,睡觉的时候用手指在席子上画,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记得我在六七岁时,便能用打碎的瓷片在平坦的土地上画出赵云、孔明一类小说插图上的人物,博得大人们的围观和称赞了。”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1907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父母无法提供读书求学的良好条件,但相对自由开放的家庭环境却如同沃土,滋养并激发了李可染与生俱来的艺术禀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琴舫(1889-1959)

十岁,李永顺入徐州吴氏兄弟小学读书。先天的聪慧加之刻苦用功,让教画先生、清末民国时期著名花鸟画家王琴舫对李永顺颇为赏识,遂以“孺子可教,素质可染”给他起了新学名——李可染

二、来去之间

“杭州的哪个山什么样,哪里有一棵什么样的树我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立艺术院

1923年,16岁的李可染离开家乡徐州,只身进入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在初级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后返回家乡,在徐州第七师范附属小学做美术教师,同时在徐州私立艺专教习木炭画。1929年,李可染考上心仪已久的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部研究生,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André Claudot)二位教授。西方油画的研习、西湖旖旎山水的滋养以及师长的关爱,共同促使李可染实现了艺术上的蜕变与升华;杭州山河之美,几乎尽入笔底,李可染献身山水画的种子从此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湖一八艺社”艺术家合影

1929年,李可染加入国立艺术院学生陈卓坤等组织的学术团体“西湖一八艺社”。艺社每月举办习作观摩会,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速写,体现了进步学生争民主、要自由的追求,是一批“新芽”在榛莽中成长的象 征,却遭当局蔑视、冷遇、迫害。当局迫使“一八艺社”解散,部分成员相继入狱、被开除或勒令退学。1931年秋,得益于林风眠先生的暗中庇护与资助,李可染先生得以安全撤离杭州,携同妻子苏娥暂避故乡徐州,继续其艺术探索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八艺社"时期的青年李可染(右) 1929年

1932年9月,李可染在徐州艺专联合一批师生与校友,成立了“黑白画会”,每周举行作品观摩活动。在这一特定阶段,李可染所进行的“黑白实践”已悄然内化为其艺术潜意识中的深厚积淀。随后,在其山水画创作中,黑白元素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语言,不仅承袭了传统黑白观念中蕴含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哲学精髓,更实现了笔墨与物象之间的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浑然天成、光彩照人的艺术境界。

三、力传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谁杀了你的孩子》 193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辜者的血》 1939年

全民抗战凝聚并激发了民族艺术。任职徐州民教馆的李可染写抗日标语、画宣传画、绘制抗日壁 画。桑榆壮怀需放胆,笔墨酣漓所要魂。李可染用画笔表达着自己的满腔炽热,一代大师的拳拳爱国情怀不禁令人动容。

“当时(1941年后)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村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作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做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秋风吹下红雨来 69×46cm1948年

来源:李可染画院

一路西迁,李可染开始了水墨画牛,以牛之坚韧、强犟的精神呼唤处于危难时刻的民众坚忍以反抗。 1943年,应时任校长陈之佛之邀,李可染赴重庆国立艺专任国画讲师,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对民族传统,他提出“要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并以此为座右铭。

“改造中国画首要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源泉。”

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十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1950年,李可染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谈中国画的改造》,提出要挖掘“源泉”,抛弃陈规旧念,重新回归自然。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两方印章,李可染背负画具,首次长途写生,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历时三月,三位画家先在杭州、富春江一带写生,然后兵分两路:李可染、罗铭去了黄山,张仃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中国馆设计工作的羁绊,必须随时与他的助手保持联系,不能远离杭州,就近到绍兴、苏州采风写生。1954年9月17日,《李可染、张仃、罗铭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在北海公园悦心殿举办,恩师齐白石专为展览题写展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可染(右)与齐白石(左)(194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可染(左)与张仃(右)(1956年)

“山水画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歌颂——‘江山如此多娇’,中国人的‘江山’‘河山’都是代表祖国的意思。中国的自然环境很好,山水是美的,值得歌颂。我们的人民爱祖国、爱家乡、爱和平生活,这种感情自然就和爱山水联系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县山水城》 52×39.5cm 1956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湖黄龙洞》 51×44cm 1956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山春雨》 68.9×46cm 1957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195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委派,李可染与关良应邀赴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历时四个月。在柏林、德累斯顿、魏玛等地旅居期间,李可染水墨写生《东德金秋连作》约二十幅,柏林艺术科学院为两位中国画家举办联展“两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李可染和关良风景绘画与剧院随笔”,德累斯顿精印李可染山水作品七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李可染和关良风景绘画与剧院随笔联展”开幕式(195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累斯顿暮色》 53.5x44cm 1957年

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歌德小屋》 49x36.8cm 1957年

“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的艰辛和勤奋。写生只是在采矿,作品的终极完成,还需要创作,就是冶炼矿石。虽然采矿已是无比艰辛的劳动,但在创新创造上,也还只是‘一’;更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时间与精力去苦心冶炼,才能有十倍乃至更多倍的收获,是所谓‘十’。”

李可染通过长期且频繁的远近距离写生实践,犹如“采集矿石”般广泛汲取自然之灵韵,加之其十年间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深得笔墨精髓与创作奥秘。他深刻认识到,“炼”字诀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代表着艺术家持续不断的探索与追求。在此过程中,李可染的思想、情感、精神与人格,与有形无形的山水间展开了深刻的对话、紧密的拥抱,并实现了对其的超越。至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展现出百炼成钢、收放自如的艺术风貌,意境清新脱俗,情感丰富而感人至深,实现了质变的飞跃,标志着其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静瀑声喧》80×55cm1962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69.5×45.5cm1963年

中国美术馆馆藏

四、可贵者胆

“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可染受到政治冲击,关进“牛棚”失去作画权利,下放到湖北省丹江口文化部“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备受打击的艺术人生直至1969年奉调回京承担政治绘画任务才相对安定,实可谓劫后重生。但山水画逆光山石的“黑”色旋律里之凄迷基调,又让李可染在1974年的批“黑画”运动中成为批判的“众矢之的”。

可贵者胆!李可染虽长期承受精神重压,罹患高血压,乃至失语、头颈僵硬,转首维艰,然其以非凡之毅力,于古稀之年潜心书法,“时亦强犟”的李可染自立一种宽博大度、沉稳雄健风格的书体——“酱当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痴思长绳系日》 70x46.5cm 196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者慧》 67.5×45.5cm 1979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80x38cm 1989年

所谓“酱”“当”,乃旧时当铺与酱园之标识,墨色浓重且字体硕大,颇为醒目。1974年到1975年间,李可染致力于汉隶北碑之研习,勤勉不辍地练习看似简单的“酱当体”,使其字越显厚重拙朴沉雄浑健,书艺渐趋成熟而风格独具。

五、白发学童

“我现在的画构思不巧,布局太板,意境贫乏,缺少独创,缺点总结七个字,思考改正七个字:以勤克懒,以谦克满,以胆克怯,以宽克隘,以新克旧,以快克慢,以活克板。”

走出“文革”的李可染已经整整七十岁,饱经风霜的他未沉溺于过往伤痕,而是最快时间做出“七十岁总结”,以“零起点”自勉,意即从零开始,重新攀登。七十大寿时,他请上海画家唐云刻“白发学童”印,又请福州篆刻家周哲文刻“七十始知己无知”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发学童”印

1977年,七十岁高龄的李可染登井冈山收集创作素材,做大幅国画《井冈山》。次年夏,李可染再次开始黄山、九华山、三峡旅行写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可染的山水创作迎来了巅峰时期,年逾古稀的画家仍怀抱“白发学童”勤力苦学的态度,欲穷究大自然的山水变化,为祖国山河立传。这一时期巨制频出,创作了《江山无尽图》《巍巍万重山》等压卷之作,笔墨高度成熟,臻至化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涛诗之漫将一砚》 68.5×46.2cm 1978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漓江天下景》 66.8x119cm 198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笑和尚图》65×42cm 1984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荷塘消夏图》 88cm×52cm 1985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巍巍万重山》 76.5x105cm 1989年

图片来源:李可染画院

“我不依靠什么天才,

我是困而知之,

我是一个苦学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方既白》 103.2x34.2cm 1989年

李可染先生是国画家,是书法家,是教育家。于传统,他“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于创造,他“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先生的人生,为祖国河山立传而大美无垠,借丹青妙手映照而东方既白。

参考资料:

[1] 李良.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李可染[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2] 孙美兰. 李可染年表[J].美术,1990,(03):23-29+31-35+1-2+1.

[3] 王朝闻. 东方既白——《李可染书画全集》总序[J].美术,1991,(11):4-22+33-34.

[4] 李公明. 论李可染对于新中国画改造的贡献——以山水写生和“红色山水”为中心[J].美术观察,2009,(01):102-107.

[5] 李松. 大壮之美——李可染后期山水画的审美特色[J].中国书画,2003,(05):5-23+130-131+3.

[6]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Li keran Art Foundation,

http://www.likeran.com.

[7] 李可染纪念网站,

http://lkr.artron.net/index/.

[8] 李可染画院 Li Keran Academy of Painting,

http://www.likeranhy.com.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来 源|国美学术通讯

资料整理|周 慧

编 辑|周 慧 王怡航 陈舒婷

责 编|贾毓秀

审 核|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