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日本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举办了一次特别展览,公开展出了约3.5万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与此同时,这些照片也全部对公众开放,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

这些照片结集为《华北交通写真》,由“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于1939年至1945年期间在中国北部西北部拍摄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当时管理着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铁路、公交、船舶等交通网络。这批照片中,几乎没有战争场景,主要以华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状况为多,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及文物等内容也不少。

虽然名为《华北交通写真》,但照片实际囊括了中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今天发布一组河南开封老照片。

彼时的开封是河南省会,经济比较发达。但1938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随即在开封成立伪省政府。国民政府将河南省府迁往洛阳。这组照片拍摄于1939年5月和11月,真实记录了开封陷落之后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民公园的龙亭。1938年开封沦陷,龙亭所在的中山公园被改为新民公园。龙亭前竖起一座“反共救国纪念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墙下的牛马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新民门附近。新民门即原中山门,开封沦陷之后被改为新民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寺后街的鼓楼。开封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清多次重修。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期,在楼顶中央添加了一座方形的四面钟,用于全城报时。这种中西融合的形式在当时很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织芦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中一名穿旗袍的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街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边玩耍的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中年妇人在买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棉线店的店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上的挑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匠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馒头插在铁签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带着一个戴着风帽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风帽孩子的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人把婴儿包裹得严严实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肉铺,挂着风干的兔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妇人用线锤卷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浆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成各种动物形象的饴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在饴糖摊贩前就走不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劳作,为编芦席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理芦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有特点的风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国寺集市上在用纸作画,类似现在的沙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风帽的老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国寺前的炮弹模型,不知是有什么纪念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道街,开封马道街,欧式风格的铺面。大相国寺附近的马道街,长期是开封最主要的商业街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和裕银号,清宣统三年,王晏卿等在新乡开办了同和裕银号。民国四年,同和裕开封分号开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鼓楼,上有“声震天中”的牌匾。下方为“通俗图书馆”匾额,这是在1928年冯玉祥将鼓楼安排给了中山图书馆,1930年改称通俗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食品店,店招整齐,店前有几辆人力车等候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封街市店铺林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国寺后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开皇二年邴法敬造像碑细部。邴法敬造像碑,又称“隋代四面造像”,隋开皇二年(582年),原立于滑县大吴村隆教寺,宋朝时由于河水泛滥,寺废碑存。石灰岩雕造。这方造像碑十分罕见而奇特,方柱形的碑身上每面各凿三个佛龛,内雕维摩经变、涅槃经变、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等,雕工精美,形象生动,重数吨。这座造像碑当时在开封古物研究所,现存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