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后,蒋介石为何仍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且一直赔到1939年
小涯江湖漂
2024-10-01 13:34黑龙江
1937年8月26日,华北战场和淞沪战场正同时遭受着侵华日军的猛烈进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突然收到一封的电报,上面的内容令他心头一颤。
“应付日庚款及善后借款……除面陈次座外,谨电鉴核。”
来电者正是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梅乐和。
由于清朝欠的“外债”过多,而赔款大部分来自海关关税收入。因此,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职位一直由英国人占据。
孔祥熙深思熟虑片刻,当即回复道:
“宥电悉。月款可照议照付。”
但这一决定也招致国人愈发不满,一边跟日本打仗,还要一边支付着前清留下的欠债,天下哪有如此荒唐的事?“反对讨伐”的声音愈发强烈。
“庚子赔款本身就是晚清时屈辱的遗留,结果到了被日本铁骑践踏的今天,我们还要履行这残缺烂页。”
对此,老蒋示意孔祥熙调整对日策略,既能安抚民心,又能达到“目的”。
那么老蒋究竟使了什么计策?为何刚刚发表过“庐山讲话”,号召全民抗日,如今还要向日寇偿还赔款?
电文招引的“闹剧”
从1937年9月份开始,我国将应付给日本的那部分庚子赔款,转而交到英国人的汇丰银行开设的海关总税务司转账中,不再直接存到日本人控制的正金银行里。
这起初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庚款存在汇丰银行,日本就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孔祥熙洋洋得意,自认为这样做可以牵制住日方,为其拿到赔款设下障碍。
结果没等多久,英国人反手就把我国出卖了:
1938年5月,英国和日本签订《关于中国海关偿债问题的暂时协定》。
大致内容便是英国会将国民政府存储的这笔庚款交给日本。
孔祥熙对此极力反对,并向外交部求助,誓死维护自己当初设下的这一局。
虽然最终此局保住了,英国人同意不会将庚款交给日本。
没想到的是,在1939年1月,我国在汇丰银行中存有的那部分庚款,竟全部被英国给秘密掏空,并转移到其新设立的“特别养老金账户”内。
没有落到日本人手中,反而让英国人窃取了。
此后,我国停止在汇丰银行继续存款。
如果按照以上脉络来看,似乎在全面抗战开始前,我国就已经不再对日履行庚款。
那么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庚子赔款的赔付过程。
庚款每月一付,由我国总税务司下拨到各个国家的经理银行之中,各国可从银行中收取赔款。
诸如汇丰银行由英国和葡萄牙代理,华比银行由比利时代理,汇理银行由法国、瑞典、挪威、西班牙代理等。
而我国对日庚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庚子赔款的本息之和,另一种则是以关税为担保的本息款项。
1937年9月之前,国民政府对日庚款一直交由正金银行。日本直接从中提取款目进行使用。
但随着中国海关逐渐被日本劫持,国内外舆论压力步步紧逼,1937年9月后,我国将对日庚款转移到汇丰银行之下。
此后,日本便没有再获得我国对其赔付的庚款。
可是矛盾的是,1939年1月后,蒋介石却依旧宣称着对日进行庚子赔款,这又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此时我国也只是象征性的将对日庚款存入中央银行中,并没有将这笔钱给到日本。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我国对日宣战,庚子赔款才彻底作废。
明明行动上已经不再赔付,但是蒋氏为何对外宣称国民政府仍旧在赔付呢?这其中,又有哪些缘由?
庚款的“前世今生”
当初《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考虑到清政府短期内还不清这笔巨款,便给了个“分期还款”的照顾选项。
结果在晚清的最后十年里,社会矛盾激化严重,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这其中很大的一方面原因,便是源于“庚子赔款”。
当时,清王朝的年财政收入大约为8千万两白银,却有1.1亿两白银的支出。
如果将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一年至少还要还款2500万两白银,还不包括利息。
但是清廷实在拿不出这笔钱,只能把压力给到地方,于是地方大肆增加徭役赋税,压榨百姓。
虽然清廷临终前还进行了一系列诸如“清末新政”的措施,但这无非是垂死挣扎罢了。
所以在10年后的武昌城内,星星火炬染红城墙,照亮大地,清王朝在革命家势如破竹的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
不过,民国政府虽然诞生,但其自身实力依旧较弱,对帝国主义列强更是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发表《宣告友邦书》一文,对外宣称: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
他还强调,对于清政府欠下的赔款,民国政府有责任承担偿还义务。
于是,民国政府没有抓到摒除前朝积攒的不平等条款的机会,反而大包大揽。
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各国列强审时度势,纷纷调整对华策略,甚至出现了“退还赔款”的情况。
在接下来的二十几年中,当年签订《辛丑条约》的一众列强竟纷纷退还庚子赔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列强所谓的“退还赔款”,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将白银退回,而是建立在其谋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之上。
所谓的“退还赔款”,其实是列强对我国政府“示好”的信号。
而在民国政府成立前,就已经有一个国家带头“退款”,就是美国。美国之所以这么做,还要源于几年前的这件事。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利益均沾”。
但他的这一行为在我国激起强烈的民愤。
于是在1905年,国内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这对忙着扩张的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
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退还赔款这一行动,挽回自己在中国的“形象”,进而对华继续进行资本输出。
列强退还庚款,日本除外
1908年7月,美国驻华公使向清政府发出正式声明,同意退还半数庚款给中国。剩下半数则作为中国对美在军费、传教士等方面的赔偿,不予退还。
但其实,美国对于退还庚款的使用,是有明确规定的。
1908年,罗斯福在发给国会的咨文中提到:
“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
从此,我国开始派遣赴美留学生出国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1911年由庚子退款资助设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燕京大学、协和医院的建立等,亦有“退还庚款”的功劳。
美国学者詹姆士曾说道:
“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此言论一针见血,道出美国退还庚款,兴办教育的根本原因。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和吸纳大量的中国精英人才,让这批人才为其所用。
等到这批留学生回国后,他们的精神和知识足以去支配中国的发展,而最终的受益者,终将是美国。
其他列强见美国既然都退款了,纷纷抱着观望的态度,等待着下一步事态的发展。
紧接着,一战爆发,中国以协约国身份参与作战,并赢得战争的胜利。我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的赔款份额也随着烟消云散,尤其是免去德国的赔款后,我国财政略有舒缓。
1917年开始,俄国开始退还对我国的庚款,并允诺我国:
“收回俄国人在华一切特权。”
天上不会馅饼,条件是,北洋政府需承认苏维埃政权的合法地位。北洋政府最终表示同意。
此时的英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日不落帝国”。为维护自身在华利益,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他们最终做出妥协:
1930年,英国将庚款退还,并将其大部分投入到中国的铁路建设和教育事业上。
除此之外,诸如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其他列强,指定将退款投入在水利、铁路、教育等多个方面,纷纷在二三十年代予以退还。
但,日本是个例外。
一战爆发后,日本和中国同属协约国阵营,我国也抓住此次机会,向日本提出退还庚款的要求,却遭到对方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