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学政胡中藻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清”与“浊”原本就是反义词,放在一起使用也是很正常的。但胡中藻倒霉就倒霉在:他生活在大清。

就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诗,要了胡中藻的命。

看上去胡中藻案是一件简单的“文字狱”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乾隆皇帝之所以发动文字狱,“醉翁之意不在胡中藻”,而是剑指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1

1735年雍正帝病逝,皇四子弘历登基,史称乾隆皇帝。

雍正病逝的时候,为乾隆留下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鄂尔泰,一位是张廷玉。其实在雍正朝晚年,鄂尔泰回京任职后,二者之间便已经出现党争的苗头。雍正帝病逝后,鄂尔泰与张廷玉都是辅政大臣,更是“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二者这间互相攻讦,而且还形成了明显的“鄂党”与“张党”,二人的门生故吏在朝政亦是互相为敌,党同伐异,有水火不容之势。

其实历朝历代都会有党争,作为英明的皇帝自然不会害怕党争,反而会利用党争来加强皇权。但是若党争威胁到皇权的话,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也不会允许,会采取手段结束党争。

乾隆亦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刚登基的时候,根基未稳,需要前朝老臣们辅佐自己处理朝政。但是随着乾隆将皇位坐得越来越稳当,自然便不需要这些老臣们指手画脚了,更何况这些老臣们之间的党争已经威胁到皇权,铲除是势在必行的。

乾隆五年,乾隆下了一道非常耐人寻味的圣旨,圣旨中提到:鄂尔泰与张廷玉是皇考重用的大臣,也被乾隆所倚重。所以那些无知之辈便开始妄加揣摩,满人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是依附张廷玉;从九品芝麻小官到一品大员,大多都是如此。

乾隆这是在指责这些依附鄂尔泰与张廷玉的大小官员吗?

自然不单单如此!

而是在敲打鄂尔泰与张廷玉,并且告诉二人,你们之间的党争我一定会铲除。

很快,乾隆便先对张廷玉及其党羽动手:

首先乾隆改组军机处,让满人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近臣进入军机处。不管是张廷玉的家人还是张党成员,都在仕途上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在临死之前特地给了张廷玉一个死后的殊荣“配享太庙”,要知道在大清,汉人从没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张廷玉是唯一的一个,但是乾隆却直接取消了张廷玉的这一殊荣(后来又同意了)。这对于张廷玉而言,打击是非常大的。

紧随其后,乾隆下旨查抄张廷玉在京城的住宅,没收了他在京城的财物以及宅子。

不仅张廷玉自家受到乾隆的打击,他的门生、联姻的姻亲,比如朱荃严、严瑞龙等人,要么被撤职,要么被抄家,可以说乾隆对张党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

一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张廷玉的后代中,除了有一个儿子还在朝为官外,其他的无一人入仕

在打击张廷玉的同时,乾隆也没有放过鄂尔泰。

不过幸运的是鄂尔泰在乾隆十年便病逝了,鄂尔泰一死,“鄂党”自然便收敛不少,乾隆也便没有深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尔泰去世,张廷玉归乡养老,看似张党与鄂党已经被铲除,但实际上两党的势力还在明争暗斗。乾隆自然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能够彻底铲除隐藏在暗处的党争,乾隆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利用虚无缥缈但又实际存在的文字狱,来除掉自己想要除掉的人。

02

而乾隆盯上的便是,与鄂尔泰的侄儿鄂昌来往非常密切的湖南学政胡中藻。

胡中藻是乾隆元年的进士,乾隆九年做到了陕西学政的位置上,三年后任广西学政。胡中藻其实是鄂尔泰的门生,而且与鄂尔泰的侄儿鄂昌来往过密。鄂尔泰病逝后,鄂昌作为鄂尔泰的亲侄子,便成为鄂党的首领人物之一,乾隆想要彻底铲除党争,鄂昌便是最佳人选。而与鄂昌来往过密的胡中藻,便是一个最好的借口。

胡中藻有一部诗集叫《坚磨生诗钞》,诗集中收集了胡中藻所有自著的诗词。

乾隆先是让自己的心腹、在军机处行走的蒋溥,从胡中藻诗词中寻找蛛丝马迹,只要是能被曲解的只言片语都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证据找好了以后,乾隆二十年,乾隆给广西巡抚卫哲治下了一道密折,让卫哲治将胡中藻在担任广西学政期间,所有的诗文以及所出的试题全部严查,并且着专人将这些东西全部送往京城。

没过多久,胡中藻被抓,并且被押往京城。

与此同时,乾隆给陕甘总督刘统勋下旨,彻查鄂昌;在鄂昌的住处搜查一切跟胡中藻有关的诗文,还有书信往来。

紧接着,乾隆让礼部侍郎张泰公开审理胡中藻一案。

乾隆选择礼部侍郎张泰作为主审官,这个安排也是非常有深意的:

张泰曾经为胡中藻的诗集作序

并且出钱刊印胡中藻诗集

等到一切全部准备就绪后,乾隆召集大学士、詹事、九卿等廷臣,将胡中藻诗集中“一把心肠论浊清”这句诗拿出来“就事论事”,直接指责湖中在有意污蔑大清,只言片语中都是大逆不道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中藻作为已故去鄂尔泰的门生,自称是“记出西林第一门”(鄂尔泰是西林觉罗氏),乾隆直接斥责其恬不知耻,攀附西林觉罗氏的门户。

紧接着乾隆当着这么多大臣的面说道:胡中藻如此大逆不道,有这么多的罪状,但是他入仕20年竟然无一人弹劾,这不就是因为你们互相包庇吗?所以作为一国之君,我不得不申大清的律法,仿照皇考处置查嗣庭(死于文字狱)一案,来处置胡中藻。

乾隆下旨让诸位大臣对胡中藻一案严加审议,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得包庇。

诸位大臣见乾隆对胡中藻如此深恶痛绝,意在严惩胡中藻,所以无一人敢为其开脱,并且按照乾隆的“心意”,纷纷指责胡中藻如此确实是大逆不道,按罪应当被凌迟处死;其家族凡是16岁以上的男子都应当被处斩。

乾隆想要杀胡中藻的意思非常明确,朝中大臣们纷纷落井下石。

这确实是乾隆最想看到的,也是乾隆意料之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其实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乾隆的心思,并非只在胡中藻一人,而是针对鄂党与张党结党营私、相互攻讦的党争。

虽然乾隆的心思如此明显,但乾隆还是对胡中藻“网开一面”,并不会将其凌迟处死,只是将其处斩。乾隆还提到自己之所以会对胡中藻定罪,完全是因为胡中藻诗集中的悖逆之言。如此一来,处斩胡中藻便是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被胡中藻“牵连”的还有史贻直、鄂昌等人。

乾隆给这些人安上的罪名是:明知胡中藻有如此悖逆之言,不但没有主动弹劾,反而与之唱和,实在是不容饶恕。

就这样鄂昌等人均被抄家,在抄家的时候,又发现了鄂昌所作的另一首诗词《塞上吟》,在这首诗中鄂昌将蒙古人称之为“胡儿”。

要知道大清的皇后有四位是来自蒙古,而且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大清之所以能够入关,蒙古科尔沁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大清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与科尔沁草原的联姻,科尔沁草原也将高贵的公主嫁到京城来,所以满清很多的王室勋贵,身上都流着蒙古人的血脉。

鄂昌将蒙古人称之为“胡儿”,是将满族人置于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鄂昌与鄂尔泰,都是满族人,而且还是西林觉罗氏,鄂昌此言在乾隆看来就是大逆不道之言。乾隆非常生气,将鄂昌称之为“满族人的败类”,鄂昌忘本。

在胡中藻被处斩后近一个月,乾隆赐鄂昌自尽。

并且告诫诸位官员:“日后若是谁跟汉人一起互相唱和,鄂昌便是你们的结局!”

在鄂昌被处死后,乾隆下旨将鄂尔泰撤出贤良祠,此时的鄂尔泰已经去世十多年,受侄儿的“牵连”连贤良祠都待不下去,实在是冤的上。

不过乾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在告诉朝臣们:不要结党营私,否则没有好下场!张廷玉一党、鄂尔泰一党的下场,便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