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被誉为“书圣”之作,他的草书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在众多作品中,有一幅被后人誉为“最奔放”的草书作品——《行穰帖》。

这幅作品虽然仅有短短15个字,但却能写出3万字的气势,足够大家学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但文化艺术却蓬勃发展的时代。士族阶层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达到了高峰,而王羲之作为当时的书法大家,其作品往往诞生于日常的书信往来、友人交流或是自我表达之中。

《行穰帖》或许就是他在与友人沟通事务或者交流情感时挥毫而就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晓其具体的创作事由,仅从那留存的十五个字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中,却仿佛能触摸到一种简洁而又蕴含深意的交流情境,也许是在询问关于行穰之地的相关事宜,亦或是在探讨某个职务的任命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穰帖》的原迹虽已失传,但现存的初唐时期双钩填墨摹本同样珍贵非凡。最初,它受到北宋徽宗的青睐,被赋予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彰显了其在北宋时期的尊贵地位。

随后,它成为董其昌友人吴廷的珍藏之物,董其昌对其极为欣赏,留下了多处题跋,足见其对该帖的珍视程度。之后,《行穰帖》又进入清宫,乾隆皇帝也为之题跋题诗并加盖鉴赏印,称赞其 “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然而,到了清末,它流落到民间,被张大千所得,后又辗转传入美国,现收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荣膺 “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名品” 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穰帖》其笔画厚实,不显锋棱,蕴含着篆籀的韵味,这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更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字势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体格开张,姿态万千,这种独特的风格开创了王献之 “尚奇” 书风的先河。

整体上,《行穰帖》展现出最为奔放爽畅的草书风格,笔势由内擫向外拓,雄浑圆融之气扑面而来。

它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研究王羲之书法风格演变以及魏晋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众多书法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穰帖》的释文为“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由于这只是一封书信的残余部分,前后文在唐朝摹写前就已缺失,所以其具体含义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用笔上,以实代虚,以圆代方,点画圆厚,立体感十足。单字结构上,以茂密取代虚空,左右两行的行款布势截然不同,充满了动感与变化。字形大小对比悬殊,除了开篇的 “足下” 二字外,许多字如 “行”“还”“不”“大”“任” 等都呈现出典型的欹侧之势。

连接方式更是丰富多样,既有虚连,如 “行穰” 二字的虚连技巧难度较大,需要加强中锋运用以避免线条虚飘感;也有综合连,像 “大都当” 三字为搭连和实连的组合,用笔圆厚,用力幅度在变化中蕴含着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与《初月帖》相比,在浑厚程度和字的开合大小等方面较为相近,二帖中的 “羲” 字字法都较为繁覆,且整体风格都具有古朴的特质。

《初月帖》笔势流畅、清爽、俊逸,笔法方圆并用,字势俯仰有仪,具有质朴性和随意性。而《行穰帖》则笔画厚实,带有篆籀意味。

与《得示帖》相比,《行穰帖》的风格更为奔放爽畅。《得示帖》更接近日常书写状态,笔法内擫明显,在节奏韵律方面独具特色,如大小变化、错落和攲侧等。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书法字典请搜索“书法查字典”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