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籍宝藏 丛书其间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万芳

许慎《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文字训诂大家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为之释义:“在竹帛上连属成文辞才能表达思想。”(中华书局,2015年,第44页)书籍即是文辞连属表达一定的思想,著于竹帛以为载体,在人与人之间传阅沟通交流。书籍交流促进产生共识,形成知识,并不断日积月累,世代相传,广泛流布。知识越来越丰富,书籍绵延传承不尽。据现代考古发掘,西汉出土的医药竹木简和帛书,是迄今可见最早的医药书籍,书以载道,文脉赓续。医药知识记载于书籍传播至今,未曾断绝。韩愈为中唐顶级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和诗歌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至今为大众诵读,其中有些词句依然是今天流行的成语。韩愈《剥啄行》有“门以两版,丛书于间”的诗句,原意为两块木板拼成两扇门,门内聚集许多为其喜爱的书籍。丛书二字首见于此,后来文人学者将若干书籍聚集一起出版、冠以总名者称之为丛书。韩愈的“丛书”诗句成就了后世的丛书体。韩愈之后不久,唐陆龟蒙撰《笠泽丛书》,分甲、乙、丙、丁四集,由诗赋、铭记、传、序等杂著组成,不分类次,以“丛书”名之。丛书之名遂初始于世。丛书,亦即丛刊、丛刻。依据一定目的和读者群体,将两种或以上独立成书的书籍以一个总的名称命名,以此汇编成为一套书谓之丛书。丛书有多个不同学科门类的综合性丛书和单一类别的专门性丛书。

古代医学丛书之掠影

宋代皇帝极为重视医药,开国不久即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勘整理,出版颁行医书,在此风尚感召之下,一批批官吏、学者由儒入医,医药著作大行于世,随着雕版印刷技术兴起盛行,医药书籍出版成倍增长,最早的医学丛书南宋杨士瀛所撰《新刊仁斋直指》应运而生。

古代医学丛书有以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汇聚者;有以一家之作编集者。此二类医学丛书甚为多见。以刻印者而言,又有藏书家、刻印家刻印和医家著者自刻之不同。医学丛书较之单行本书籍有何特点呢?第一,综合性医学丛书,聚集医书门类广、种类多,往往一套丛书就涵盖医学理论与临床各科的诸多内容,有的丛书子书目达数十种,可谓一座小型书库。如上述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刊刻医书44种,包括《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系列医书、金元四大家系列医书等等,习医之人,藉此便可博览群书,为潜心钻研、临床应诊答疑解惑,利于提高理论水平、或为解决临床遇到的疑难病证提供答案。正如清代张之洞《书目问答二种·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谓:“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中,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第二,个人或家族、或同门弟子编纂的医学丛书,总结其学术成果,传承其学术流派,则源流清晰,发展脉络分明,对于推进中医药学术前行意义重大。如《刘河间医学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及马宗素撰《刘河间伤寒医鉴》,金刘完素和其弟子马宗素合撰。众所周知,刘完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始创寒凉学派。深研《黄帝内经》,阐发病机理论;潜心研究伤寒病证及治法,发展仲景学说。《刘河间医学六书》即为有关他以寒凉治温热病证学术主张的著作,这一丛书以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在中医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第三,专门性医学丛书,适合于一定读者群,如《本草医方和编》,清汪昂编撰,子书就2种,一为《本草备要》,主要介绍本草内容;一为《医方集解》,主要介绍方剂内容。二者文字浅近,通俗易学易记,其中的药性和方药歌诀朗朗上口,广为习诵,尤为契合于初学医者入门学习。从清代至民国刻印计87版次,可见传播范围之大。古代医学丛书一般体量较大,数种至数十种不等,汇集的医学知识较为全面系统,为单行本医书的容量所难以比拟,因此对于传播医学知识和繁荣学术其优势显而易见。

《中华医藏·丛书卷》之特色

新近出版的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李鸿涛研究员主编的《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中医丛书类古籍250种,《中华医藏》整体收书2289种,包括20余种中医药类目和5种少数民族医药类目,将与世人见面的丛书卷优选收录27种,且子书已达200余种,影印成书达130册,不仅体量庞大,更涵盖诸多精善品种。

明清时期医学取得长足发展,刻印也日益发达,南北均有刻印著名之地,其间医书刻印十分活跃,古代医学丛书出版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中华医藏·丛书卷》收录了众多明清时期丛书,其中不乏医学成就显著、学术影响重大者,如明代医学大家王肯堂《证治准绳》。王氏中进士,授翰林院检付,因不满朝政,辞官归故里,专注医学,医术过人。《证治准绳》内容宏富,博而不杂,包括内外妇儿诸科内容,论证详明,用方精要,为后世医家所重。又如官修综合性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收录理论与临床各科医籍共15种。为保证医学丛书的高质量,选派精通医学、文理兼备的学者组成编纂集体,不仅选用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世传良方等,汇集宫廷医家集体智慧,其编撰体例规范,体现了医学丛书的最高编纂水平。书成之后,乾隆帝亲赐书名,乾隆七年(1742)由武英殿监造刻印刊行,这也是医学丛书出版的最高规格。尚有医学丛书如《陈修园医书》,反复翻刻,刻印种类有十几或几十种子书目不等,版刻之多,据《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陈修园不同种类丛书20种,为古代中医丛书刻印种类之最。

此外,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刻印者如胡文焕《医家萃览》、余象斗《必用医学须知》,个人或家族医籍汇纂者如《医学统宗》《雪潭居医约》等。其中《医学统宗》收录医书7种,除了《诊家枢要》外,余者未见于我国现存书目中。还有名家名著稿抄本,如《泉唐沈氏医书九种》《田晋蕃医书七种》《正谊堂医书九种》《连自华医书十五种》等,其中《田晋藩医书七种》收录的《中西医辨》为中西医结合早期经典之作,此丛书除《内经素问校正》,其他内容均未整理出版。田晋藩擅长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推崇医经,独创新论。这些著作对于研究其中医理论学说与临床实践以及相关医学史料研究弥足珍贵。有学术流派、地方医学类丛书,如清代陈嘉璴辑《医学粹精》,除陈氏自撰之书,收录明代有学术传承关系的周之干、查万合、胡慎柔之书;杨乘六《己任编》,辑评明末清初医家高鼓峰、吕留良、董废翁三家四部医书汇集之编;《盘珠集》含同里的严洁、施雯、洪炜等3人或独撰或合撰的5种。这些丛书反映了作者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其医学学术流派的形成和传承谱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承载了医学发展的历史痕迹,可为中医药学术研究提供新文献资源,激发新的学术生长点,帮助学者探究新的学术体系。而且有的属于孤本,其唯一性,具有较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中华医藏·丛书卷》还包含了部分全书。如明代彭用光《体仁汇编》,有论有方,卷号连续,并无子书之名;张介宾《景岳全书》64卷,全书分为16种,内容不重复,卷序连续;陈澈《雪潭居医约》取张介宾《类经》、王肯堂《证治准绳》、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等书之精要,参以自身医案,编辑成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医书;清代程文囿《医述》十六卷,编纂思想统一,卷次连续,但又各有主题,书中引录甚多,所辑古今医书三百二十余种,经史子集四十余种。

《中华医藏·丛书卷》收录的丛书充分体现了古代医籍善本珍本的保护与利用兼顾一体,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版本价值皆粲然其中,而其积极的现实临床应用价值更不言而喻。

承担《中华医藏·丛书卷》的编纂团队为浙江项目组,他们欣喜地发现初选书目收录了部分浙派中医的丛书,如上述《泉唐沈氏医书九种》《田晋藩医学全书》《连自华医学全书》《盘珠集》等,还有《芷园医种》《医征》,后二者未整理出版过,加之前已述名家名著稿抄本,均为首次刊印,此次浙派中医丛书的影印、整理和研究,将为浙派中医学术的发扬增光添彩。

《中华医藏》为盛世修医书之典范,收录医书规模堪称古今之最,丛书卷的选编尤具特色。借此次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出版大工程,化身千百,传承医中文脉,担当了不可替换之重任:一者,部分丛书版本残缺不全,此次发掘研究,配补以稀世珍版,丛书之体全备矣;二者,某些医书,藏身于丛书,少为人知,未见大量传播,今遇丛书影印良机,得与世人重见;三者,如此大规模由国家组织丛书整理影印,古往今来,确属罕见。最大限度保留古籍原貌,将成为鉴证中医古籍丛书学术发展史之难得踪迹。

《中华医藏·丛书卷》出版面世,诚古代医学丛书重获新生之幸甚!实为中医古籍功在当代,利于千秋之盛举!愿其惠泽后学,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学术焕发绚丽光彩!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编辑:徐婧,审核:白晓芸、黄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相关图书,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