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到青帮大亨,再叱咤上海滩47年?杜月笙的人生堪称成功学

杜月笙是上海滩青帮教父,他文质彬彬,颇有玉面书生的样子,却杀人如麻。从水果小摊起家,到大上海最具有创奇性的人物,这对杜月笙来说,不过是一生。14岁的杜月笙,初次来到灯火通明的上海滩,他内心感到震撼,但也受过他人的凌辱。可杜月笙却对此侃侃而谈,成功或许只是因为为人之道。

文化流氓杜月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月笙曾对下人说:“咱们是靠打打杀杀起来的,现在到这个份上,咱们不能让别人看到害怕。”杜月笙成为青帮教父时,便对自己的身份完成一次彻底的改变。杜月笙花钱请人到自己府上,来教自己练毛笔书法,写对联。闲暇之时,杜月笙还会请说书人到自己府上,来给自己讲历史上的权谋之术。

待见客人时,杜月笙总是青衣长袍,一副儒生的模样。不管上海有多么热,杜月笙都未曾解开长衫的一个纽扣。为此,杜月笙还专门封印了自己吸食多年的大烟枪。这样的杜月笙身上看不到任何杀气,更不像青帮教父,反而像一个有文化的生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对自身形象进行丰富,杜月笙还专门与文人墨客进行来往。大名鼎鼎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章士钊等人,都与杜月笙有过往来。章太炎认为杜月笙能够礼贤下士,更能够重情重义,便放下了以前对杜月笙的偏见。

杜月笙原名叫做杜月生,章太炎先生引经据典,将“杜月生”改名为“杜镛”。杜镛,号月笙。杜月笙的名字便从此而来,对文化人的尊重,让杜月笙声名远播,也有机会与名人儒士进行交往。

慷慨义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上海金融界出现动荡,杜月笙关键时刻及时出手,挽救了濒临倒闭的上海银行。此时,杜月笙的势力已经进入到金融、工商、航运等多个领域,这也让人们对杜月笙的认知彻底发生颠覆。

英国出版的《上海名人录》曾这样描述杜月笙,“杜月笙自幼从商,目前是上海法租界最有权势的居民”。这个时候的杜月笙已经不再是百分之百的黑社会首领,更多的正当行业,让其身份开始慢慢发生微妙变化,已经成为工商界的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月笙曾说:“钱财用得光,交情用不完”,这让杜月笙有着仗义疏财的形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每个人对张学良尊敬有加。杜月笙为人豁达,曾有“莱阳梨”的称号。但杜月笙对往事却毫不避讳,更不会在意自己的出身。

抗战爆发后,杜月笙凭借一己之力捐赠了两架飞机。谢晋元带领部队在四行山阻击日本人时,杜月笙带领人捐赠几万张大饼给抗战战士。为了防止日本联队突袭上海的背部,杜月笙炸毁自己的货轮,阻挡日本舰队的前行。杜月笙曾组织担架队,冒着枪林挡雨,去抢救伤员。在同行很多人,已经改变志气,临阵倒戈,杜月笙的行为难能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在民族大义面前,杜月笙牺牲了很多东西。历史人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杜月笙用为人之道将其双面性,天衣无缝地串联在一起。杜月笙说过,人生三碗面最难吃,“情面”、“人面”、“场面”。他能够鱼跃成龙,离不开审时度势,更离不开好的交情。青帮教父不过是杜月笙的另面人生,或许也是不值得一谈的小事。他的为人之道恐怕才是精髓,又是多少人想学,却学不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