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9月22日,菜市口比往常更显热闹,一众官兵押解着犯人走来,路两旁尽是看热闹的百姓。

随着行刑官一声令下,犯人被凌迟处死。

3543刀之后,犯人还在叫喊,直到半日后才气绝身亡,而这位犯人,正是此前在辽东为大明朝苦战的袁崇焕。

不久前,袁崇焕还在执行其“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军事策略,为大明朝守门,意在五年平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

令他没想到的是,五年时间未满,这位传奇督师就要在百姓的谩骂中被处死了。

袁崇焕死前发出的呐喊,依旧是心系国家防卫,和对皇帝的承诺。

和以往一样,刽子手每割一刀就有喝彩的百姓争相买下,配着烈酒直接生吃,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天后,袁崇焕被行刑完毕,仅剩头颅被悬挂在旗杆上,留着“传示各地”,警示前线将领。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原本被挂在旗杆上的头颅,竟然在夜里不翼而飞了!

有官员将此事上报朝廷,怒气未消的崇祯皇帝得知此事后,下令彻查。

结果不管得到命令的官员衙役怎么查,都再也没能查到袁崇焕丢失的头颅。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是谁甘愿冒杀头的风险和皇帝作对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件事成了一个迷案,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才真相大白,而我们,正是从这个真相见识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一、袁崇焕是个什么样的人?

1584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袁崇焕出生在广东东莞。

袁家祖上是山西人,经过数代辗转,跨越千里才定居广东,直到袁崇焕祖父这一代,才算是扎根在东莞。

由于世代务农,袁家家境并不富裕,到了袁崇焕父亲这里,也许是无意间触发了祖上来自山西的基因,开始放弃务农,来到广地经商,幼年的袁崇焕,就是在其父经营木材生意的广西平南长大。

袁崇焕这个人,在读书方面是有天赋的,但是他的第一兴趣不是学问,而是打仗,据《议兵将疏》记载,少年的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除此以外他还喜欢旅游,在考中进士做官之前就已经游历各处名山大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97年,少年时期的袁崇焕就开始了应试之路,这一年,他14岁,通过童子试之后,1606年袁崇焕在省城桂林考中举人,这时候的他二十岁出头,可比范进考中举人的时候年轻多了,在同乡眼里,这妥妥的就是准进士,将来的大官。

然而在接下来的科举之路上,袁崇焕遭遇了小小的挫折,直到十多年后才获得同进士出身的赏赐,并在一年之后去福建走马上任,担任知县。

此时的大明朝已经到了天启年间,内有天灾和农民起义,外有女真虎视眈眈,可谓是集齐了内忧外患,而此时的国家内政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党争不断,赋税不足,也就是说,袁崇焕前脚踏进官场,就遇到了进入风雨飘摇时期的大明朝。

混乱是有才者的阶梯,而明末的形势,也给了袁崇焕发挥的机会。

担任两年知县之后,袁崇焕因公务进京,此时女真已经崛起,且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攻取辽沈,袁崇焕忧心国家,在朝廷对他们这群地方官进行考核之后,他单人单骑跑到山海关探访实际情况。

不久,都察院公布考核结果,袁崇焕得“上考”,就在这时候边关逐渐告急,人才稀缺,在御史的推荐下,袁崇焕被兵部招录,开始献策招兵,后驻守山海关,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军旅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和殿

三年之后,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进攻辽西,袁崇焕在危急之下坚守不退,他刺血为书,吃着草向士兵们下跪,激励将士死战。

“苟能同心死守,吾为牛羊以报,亦所甘也!”

在他的激励之下,明军将士非常感动,纷纷请求拼死一战!

一万明军给予努尔哈赤的二十万大军迎头一击,苦战未果的努尔哈赤最终只得含恨撤退!

这就是著名的宁远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