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出六帝,铁骑踏八方”,大唐最强雇佣兵,宋朝后消失无踪迹
至清帝退位为止,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559名君王,其中包括397名皇帝与162名王。
这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蒙元、清满,这两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
地图来源于百度百科
但有一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四个正统王朝,一度虎踞中原,统治中国北方近半个世纪,然而却突然消失,所以不为人所知。
这个民族便是沙陀。
沙陀族的族源和早期历史
关于沙陀的族源,史书中多有记载。
《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云:沙陀突厥,本西突厥之别种也。
《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云: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
《新五代史》卷四《唐庄宗纪》云:其先本号朱邪,盖出于西突厥。
以上记载都提到沙陀族本为西突厥的一支。
但是,由于西突厥本质上并非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单一族群,而是内亚游牧部落的联盟,参与其中的各个部落,成分也极其复杂。
所以有学者认为“沙陀”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
根据现有的资料,其族源起码还应包括突厥、回纥、粟特3个主要的民族成分, 每一民族之中,又包括若干部落,其中尤其与粟特的渊源最为紧密。
关于沙陀早期的历史,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故而尚处于迷雾之中。
但目前可以确认的是,早在唐高宗年间,当时尚被称为处月酋的沙陀人就参与薛仁贵与铁勒之间的战争,此后更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被任命为金满洲都督,成为唐朝的羁縻州府之一。
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关于沙陀的记载含混不清。
我们所能知道的是,根据所发现的墓志铭,至少在开元年间,沙陀依旧保留着唐朝所册封的金满洲都督封号,实际上却依附于回纥。
而当时唐朝常常联合回纥与吐蕃争雄,故而沙陀依旧与唐朝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安史之乱。
沙陀贵族和唐朝皇族宗室
安史之乱后,唐朝抽调西北精锐用于平叛,此后更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国内桀骜不驯的藩镇身上。
由此唐朝回鹘联盟与吐蕃在西域一带所保持的战略均势开始瓦解,甚至连回纥可汗也一度考虑是否依附吐蕃。
在这种情况下,即依附于回纥却在名义上属于北庭都护府节制的沙陀却表现出了对唐朝的忠诚,沙陀首领曾出面说服回纥可汗出兵救援已经被孤立的北庭都护府。
故而在上元元年,虽然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攻破,安西、北庭两都护府被彻底断绝了与内地的联系,但是在回纥、沙陀的支援下,竟能一直坚持下去。
或许正是看到北庭、安西—沙陀—回鹘这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援关系,故而吐蕃改变军事重心,转而攻击沙陀—回鹘,使其元气大伤无力再为北庭、安西提供援助。
失去了来自沙陀—回鹘支援的安西、北庭,最终在贞元年间为吐蕃攻破。
自此吐蕃终于拔除了唐朝在西域所残存的据点,确立了其对西域的支配性地位,那么在这场权力角逐中站错队的沙陀,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为了避免吐蕃的清算,当时领导沙陀的朱邪尽忠父子遂打算离开世代经营的金满洲地区内附唐朝。
但由于吐蕃已经占据了河西走廊,内附之路重陷了艰难险阻,而且沙陀的企图也被吐蕃方面的军事主官侦知。所以吐蕃马上派骑兵衔尾穷追。
沙陀负责殿后的部队,在吐蕃重兵追击中,拼死血战,最后沙陀后卫以全军战死告终,两军士兵的鲜血汇成涓涓细流,染红了黑河的河水。
这场充满了悲壮和决绝的战役,可称为沙陀部的“血河之战”。
就这样,三万沙陀人在朱邪尽忠父子的带领下,突破了吐蕃的重重围追堵截,终于抵达了唐朝境内。
然而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又有着五胡乱华前车之鉴的唐朝君臣,虽然接受了沙陀人的归附请求,但是一开始对于其却充满了戒心。
既担心其所带领的内亚骑兵为藩镇雇佣,成为反抗中央集权的工具,又担心他们勾结吐蕃,成为边患。
但沙陀人很快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一直以来对唐朝的忠诚,并非是出于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发自内心的。
唐宪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打败了割据的藩镇成德王承宗和淮西吴元济;唐武宗的时候,沙陀人又帮助朝廷打击了泽潞的藩镇刘稹;唐宣宗的时候,沙陀人帮助朝廷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唐懿宗的时候,又帮助朝廷镇压庞勋领导的戍卒起义。
在确认了沙陀人的忠诚之后,唐朝也渐渐放下了对其的戒心,甚至在朱邪执宜执政时期赐其李姓,以示对沙陀的信任。
朱邪执宜的儿子朱邪赤心正是在这一时期,改姓李国昌。
而李国昌的儿子,正是在破黄巢、复长安的过程中功勋卓著,而被朝廷册封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
现代著名京剧《珠帘寨》,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改编加工的,李克用唱的“数太保”、“三大贤”选段,脍炙人口,也体现了李克用的勇武果敢、治军严明。
建立了四代王朝的沙陀人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之后。已经以河东地区为据点建立晋国自立的李克用父子,仍奉唐朝正朔。
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
而与此同时,一度能够压制李克用父子的后梁,却因为朱温死后缺乏与之有着相同能力的后继者,而陷入政治混乱之中。
李存勖遂趁机击灭后梁,定都洛京。后又于926年灭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从诲内附;930年南楚马希声内附,此后沙陀李氏离他们统一中国的理想,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就在这时,李存勖却因为开始宠信戏子轻视功臣,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内战。
这些内战不仅断送了他的小命,也断送了沙陀李唐苦心经营数十年所建立的基业。
但是沙陀李唐所遗留的政治遗产是如此之大,一直到后周的建立者郭威为止。
围绕着李存勖政治遗产的权力游戏,基本在沙陀人内部展开。
如引契丹入寇推翻后唐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在后晋灭亡后,以河东为据点建立后汉的刘知远,以及在后汉灭亡后,由刘知远弟弟刘崇所建立的北汉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沙陀人从东迁归唐后,就开始与汉族人杂居,到李克用移阵河东时,沙陀人与汉族的杂居通婚规模越来越大。
后唐灭梁后,李存勖带领大量的沙陀军人进入中原,这些人一部分驻防到了汴京、洛阳周边,另一部分则随各将领分别镇守中原各地,年头一多,这些人逐渐与当地汉人杂居混同,由此更进一步模糊了二者的民族界限。
而这种交往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逾越语言不通的问题,语言是受环境影响的,而汉语在中原地区的优势显然是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
实际上随着沙陀人汉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汉语成为沙陀人的主要语言,其本民族的语言反而被遗忘。
不仅如此,沙陀人逐渐接受了汉民族的伦理道德,沙陀人原来“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娶母、兄亡娶嫂”,并没有人伦的观念,典型的靠力量说话。
但李克用死后,其弟李克宁身为托孤重臣因为“父慈子孝”的顾虑而没有夺取李存勖的地位,史称李存勖也是“性至孝”,这说明,此时的沙陀已经完全汉化了。
也正因如此,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权,与契丹,蒙元不同,并未被传统史家认为是少数民族政权。
或许早在最后一个沙陀政权北汉灭亡之前,这个来自西域的族群,早就已经被同化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