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军在喜峰口获得了胜利,但可惜的是,一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抗战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

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第17军的3个师在古北口竟相继被打残,侵华日军从冷口突破,造成了中国军队整个防线的崩溃,30万大军竟败于5万日军之手。

1935年7月,国民政府同日本华北驻屯军签订《何梅协定》,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撤出河北省,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分丧失,平津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梅协定

这个时候,汉奸纠集地痞流氓打起了自治的旗号,公然向北平进军,挽救北平局势迫在眉睫。

宋哲元在天津闻讯后,立即命令冯治安的37师火速赶到北平,并将张自忠的38师调到天津、29军进驻平津。

当时侵华日军为防止蒋介石收复东北,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经过谈判,双方协议在华北只留驻一支中国军队,日本人认为西北军长期受到南京政府的排挤,早就和蒋介石离心离德,所以最有可能培养成为亲日势力,对于29军进驻平津也没有提出异议。

1935年8月28日,国民党正式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

此时,日本华北驻屯军预谋进一步侵略中国,竭力主张华北自治,加紧进行以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这段历史后来被称作“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后,张自忠任察哈尔省主席,1936年又兼任天津市长,也就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张自忠从一个抗日英雄背上了汉奸的骂名,那么此时的平津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呢?

当时蒋介石给29军的训令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

张自忠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面中,艰难维系着苦涩的“和平”,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不能违抗中央的指令,还不能得罪日本人。

张自忠是一个标准的军人,明明敌人就在眼前,却不能真刀真枪地打上那么一场,他的内心是痛苦的。

为了维持局势,他不得不笑脸相迎,可是在外人眼里,大家只看到第29军全军将士对日本人都是横眉立目,唯有张自忠一人竟与日军保持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