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记】今年是北大国发院(前身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CER)成立三十周年。国发院走到今天,能在教学、科研、智库等领域有所成就,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离不开师生校友的接力开拓,风雨兼程,以及各界的呵护与鼎力支持。值此3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启动“我与北大国发院(或我与CCER)”主题征文,欢迎师生校友和各界伙伴不吝赐稿,通过您的文字,让更多人一起走进那不曾褪色的岁月。本文作者为北大国发院DPS金融管理博士校友顾红杰。

借国发院成立30周年之际,分享我在国发院学习期间收集的美好回忆,献给所有国发院的老师和校友们,希望大家心存美好、砥砺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PS金融管理博士校友顾红杰

国发院印象之“使命担当”

2017年,我通过不懈努力如愿考入国发院DPS博士项目,有幸近距离感受到北大国发院的不平凡。国发院的原址朗润园和现址承泽园都曾是美丽的皇家园林,始建于清代。承泽园的建筑古今互融,“幽竹傍岩,游廊曲折”的古典美学与简洁明朗的现代建筑风格和谐共存,彰显出北大国发院兼顾传承与创新的深厚文化底蕴。每次听各位老师授课、讲座,我时常产生穿越感,历史和现实场景交织浮现,让我感受到北大人持之以恒的使命担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紧密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发院承泽园院区

国发院印象之“天人合一”

每次返院都会随手拍几张照片,因为园子里有一年四季都有看不够的美景,这里的一花一草都充满灵动,承泽园里高大圣洁的流苏花树、四季长青的竹林,朗润园雅洁清新的玉兰花树、一到深秋时节就会挂满硕果的石榴树和海棠树,致福轩门前高耸挺拔的梧桐树,它们形态各异,各自美好。园子里一年四季都有充满灵性的小猫和鸟雀灵活地穿梭跳跃于花草竹林间。这些可爱的生灵不仅见证着国发院的成长,成为园林的守护者,也融入国发院文化,成为毕业生心中的牵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拍自承泽园和朗润园

与新结构经济学结缘

在国发院读书期间最让我庆幸的是遇到中国自主创新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这也是我在三十周年院庆之际最想分享的体会。从带着问题和思考读博,到学会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我深刻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 “The Optimal Cross-Border Network Structur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中资商业银行最优跨境网络结构》),林毅夫老师和王勇老师是我的两位中方导师,他们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和疑惑,帮助我快速融入新结构经济学研究团队。我的美方导师I-Cheng Robert Chiang教授指导我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博士论文。博士学习期间,我的硕导金灿荣老师、博导、家人、同事、国发院和项目组的各位老师,以及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老师和同门持续地支持、鼓励和帮助我,让我至今难忘,心存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论文答辩现场合影
(左至右依次为:林毅夫教授、顾红杰、王勇教授、DPS项目张宇伟老师)

知成一体

国发院的学子都知道林毅夫老师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他每天充满激情地教授新结构经济学并完善新结构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从产业经济学到新结构金融学、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结构生命经济学等,乐此不疲。或许有人疑惑,林老师为什么如此着迷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自主创新的经济学理论真的比发达国家提出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更灵验吗?推出中国自主创新的经济学理论是否有必要?坦率地讲,我也曾经历从“崇拜”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到被现实问题迷惑,再到豁然开朗的阶段。记得大学期间刚接触国际贸易课程时,我认真记下书中的每一个定义和细节,认为自己终于可以学习“真经”了。直到毕业后从事了银行国际化工作,后来又开始运用新结构经济分析和指导工作,得以切身体会到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发展、贸易实践相匹配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林毅夫老师办公室的合影

谈到银行的国际化,因其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金融纽带,因此,西方主流的银行国际化理论也多是发展自国际贸易理论,例如比较优势理论、追随客户理论、规避风险假说、三分类理论等,受时代背景影响,这些理论普遍关注的是银行如何通过国际化来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对全球前几个阶段下的银行国际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却无法解释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特点。

林老师经常提到,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国家,而且当其他国家出现金融经济危机的时候,还对这些经济体的稳定和复苏做出巨大贡献。我也常思考,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探索出宝贵的发展经验,如果说一个经济体的银行国际化是提升其全球化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那么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必然需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需要,要是能以中国自己提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来指导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一定会有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能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直到获悉林老师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现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不断拓展和深化他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中观察和提炼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我感到非常惊喜。

后来,我有幸成为林毅夫老师的博士生,在林老师和王勇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一分析、三归纳”分析法,从产业升级、国别、银行规模、地缘政治环境变迁等多维度着手,梳理全球历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同时期各国银行国际化之间的关联性,结合美方导师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给予我的指导和支持,对一百多年以来,近200家中外资样本银行进行深入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与西方国家主导下的前几波银行国际化有显著不同,即呈现出“渐进式”的,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中小银行作为有益补充的特点。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分析,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内生性特点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的银行国际化发展路径,而是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倡导政府在银行“走出去”过程中发挥因势利导作用,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跨境网络结构,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安全和质效放在首位。中国探索出的银行国际化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对区域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宝贵的博士论文写作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个行业都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且相互关联,只有当主导各行业发展的理论和逻辑相通且自洽时,才能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或许也是林老师不断开拓和丰富新结构经济学子学科的重要考虑吧。

永远的精神家园

除了学业上的收获,在国发院读书的经历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国发院每周都会以线上和线下形式举办各种与时代热点话题同频的讲座和交流会,各场经典讲座和课程不仅传递着国发院的智慧和使命担当,也让我感到自己从未离开校园。在疲惫时,这些讲座和课程持续为我提供精神养分,让我感到前行的道路充满光明。

相信大家也和我有同感,在国发院,只要有求知愿望,无论你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找到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遇到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学友。在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将我在国发院的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以此表达对学院和所有老师、校友的祝福,愿大家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心存美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