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新画卷。为充分展现新时代云南边疆地区建设成就,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2024年9月23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将联合云南8个沿边州(市)级学习平台、云南网,推出“沿着边境看中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策划,带你一起沿着边境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领略“疆”山如画,见证国泰民安。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明腾冲市光镇自治村乌龙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云南保山腾冲市区出发,一路向北,腾冲境内最北端就是明光镇自治村乌龙坝,沿途会经过茂密的森林和绕山而行的溪流,待你透过车窗看到坡地层层叠叠的乌龙茶地时,就意味着乌龙坝快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帆 摄

这是一个被万亩高山乌龙茶地簇拥着的边境小村,生态环境优越,郁郁葱葱的乌龙茶园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漫步茶园,但见茶树郁郁葱葱,叶片肥厚嫩绿,微风徐徐,茶香袭人。满山翠绿掩映下的村庄干净整洁,水景清新雅致,墙画生动传神,待一排排明亮的路灯点亮村庄,从茶园劳作归来的人们会来到崭新的凉亭下休憩、谈笑……和乐与富足在飘满茶香的晚风中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正东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正东 摄

要说乌龙坝,聊起乌龙茶,故事得从20年前说起。

乌龙坝,属于半山区,是民族交错杂居的自然村,共有43户228人,以傈僳族、汉族为主。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的收成并不好,村民们在山坡上种点玉米、荞麦,也仅能维持温饱。“半年雨水半年霜,苦荞粑粑苤菜汤”,便是过去乌龙坝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正东 摄

多年来,乌龙坝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宜发展的产业,空守着青山绿水的绝佳生态资源,却一直过着紧巴巴的穷日子。转机出现在2005年,“乌龙茶”这个字眼第一次出现在村民的世界里。

乌龙坝人世世代代都会喝茶,但种茶对他们来说却是件新鲜事。2005年3月,村干部带着茶商到乌龙坝开会、宣传,向大家普及道:“乌龙坝山高地肥,雨量充沛,每年都有降雪……非常适合种植高山乌龙茶,只要村民与技术人员密切配合,茶一定能种成功”。恳切的说辞并没有打动村民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帆 摄

“为什么?就怕种了卖不出去。”乌龙坝人曾有过不少失败的尝试,因此对陌生的乌龙茶很没有信心。2005年就只有村干部、党员带头零星种了一些。3年后,乌龙坝人担心的滞销情况并没有发生。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茶企已经把加工乌龙茶的厂房建到了乌龙坝茶地周边。此后,整个村都行动起来了,十亩,百亩,千亩……村民把山地统统种了茶,选择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乌龙茶,村里的变化也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正东 摄

“以前村民到茶地,走的是自己挖出来的羊肠小道,一到下雨天就满是泥泞。即便是晴天也只能徒步行进,如果要带农具上山,就得靠肩扛手提,极为不便。”如今,乌龙坝的硬化路面能通到每一块高山茶地,村民们管护、运输茶叶都更加便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杰仁 摄

茶叶上山,腰包鼓起。2023年乌龙坝实现人均收入16974元,村民小组集体经济40余万元。2024年春、夏两个采茶季,乌龙坝村民交售乌龙茶鲜叶500多吨,再加上秋季,乌龙坝又将迎来一年的乌龙茶大丰收。此外,村民到茶厂务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仅春茶一季,茶厂支付的劳务费用就有5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昆 摄

青山延绵,碧水奔流,还是一样的高山、雨雾、阳光和优良的生态。不同的是,如今的乌龙坝瞄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之路,让一个村庄和一片树叶的故事越讲越生动……

总策划:浦美玲 张正 李星佺

统筹:赵娟 唐莉娜 赵玮

策划:张玉琴 和晓 李怡

执行:高婧婕 张云芳 刘蕊 杨彪

文字:屈晓丽

主播:杨光洁

视频:董正东 赵杰仁 周丽红 杨思然

美编:董正东 赵杰仁 周丽红 张艳萍

编辑:彭娜 邓茜 董嫦娟 许馨予 钱霓

支持单位: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腾冲市明光镇人民政府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