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中,“蜀”一般指周朝巴蜀国、刘备蜀汉政权、四川别称,三者都与四川有关。然而,史料清楚的记载,在四川之外还有大量“蜀地”,乃至还有“商朝蜀国”。

比如,《逸周书·世俘》记载“新荒伐蜀”:在牧野之战后,武王命令手下攻打还在抵抗的商朝蜀国,其中谈到“庚子伐蜀,乙巳自蜀至”,从“庚子”到“乙巳”仅六天,武王军队不可能从豫北赶到四川又回来的,因此武王攻打的“蜀国”肯定不是位于四川。

除此之外,传世史料、甲骨文、现代各地地名中,都有大量“蜀地”。比如,山东泰安、江苏扬州等地都有以“蜀”命名的地方。

问题在于:中国地名往往都有其历史渊源,不会莫名其妙的起地名,即便偶然莫名其妙一下,如此之多的“蜀地”绝不可能都是莫名其妙起的,因此这一现象背后一定隐藏有重大历史,既然如此全国众多“蜀地”的原因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证各种材料可知,古代以“蜀”为地名的地方多不胜数,而且多在四川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文献还很早,说明很多地方早已存在蜀地。

首先,商末周初之蜀国

上文谈到的“新荒伐蜀”,其中蜀国位置,学者王先胜考证认为在河南郑州新郑附近。当然,不管王先胜考证的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商末距离殷都不远之处有一“蜀国”。

甲骨文卜辞中,也出现有许多“蜀”。学者郭胜强在《蜀与殷商关系刍论——从甲骨文记载谈起》一文中,就列举了20条完整记载,其中有“王登人征蜀”、到“无祸在蜀”、再到“蜀不其受年”,商蜀关系从战争到友好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星堆出土之后,有人猜测甲骨文上的商蜀关系,是商朝与三星堆的关系,但其实可能性不大,两者相距毕竟太远,胡厚宣、郭沫若等考证都不认为是四川,而是在山东泰安到汶上一带、或殷商西北、或陕西商洛等地。同时,甲骨文上的“蜀国”,似乎也不是逸周书中的这个蜀国。也有学者将甲骨文中“蜀”释为“旬”,以“旬”在山西新绎西。

武王伐纣时的“牧誓八国”,其中之一就是“蜀国”。新中国后,专家学者认为牧誓八国的确切地理位置在汉水流域十堰及周边地区。以现代汉中考古发现看,这个蜀国应在汉中,而不是在四川。因此,商末时汉水流域也有一个蜀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春秋战国之蜀地

左传记载:公元前591年“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公元前589年“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

位于四川的巴蜀国为秦国司马错所灭,因此这里的蜀地肯定不在四川。晋代学者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也就是说,这里的蜀地位于泰山附近,具体地点如今考证不清。

学者孙华考证认为:“蜀国或蜀人最初应在山东西部,也就是《左传·宣十八年》‘楚于是平有蜀之役’的蜀地,在那里,直到清代都还有蜀亭、蜀山和蜀湖的地名。”即,孙华认为泰山附近的“蜀”是源头,其他地方的都是支流。

同时,如今山东济宁汶上县也有“蜀山湖”等。需要注意的是,汶上县与大汶河相关,这个地名比较特殊,具体下文会谈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其他地区之蜀地

安徽巢湖旁的合肥市,城西有大蜀山、蜀山湖、蜀山路、蜀山森林公园等地名。学者伏元杰认为,周穆王班簋铭文记载的“秉繁、蜀、巢”,应与此相关。其中,“巢”的地名相对明确,就在如今巢湖一带,南淮夷方国之一。

江苏太湖边上的宜兴,境内有“蜀山”、“丁蜀”等地。近代学者王献唐指出:虽然传说“后人以东坡爱其风景类蜀改名”,但他认为“或后人望文敷会,不尽然也”,认为可能早已有此名称,未必是因为苏东坡而改。

除此之外,江苏扬州有“蜀岗”等,陕西、山西等地也有一些以“蜀”命名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等省份,都有以“蜀”为名的地名。这一现象极不寻常,它们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种体现‌,那么其历史文化渊源何在?

首先,“蜀”是大众化的名称,就比如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新集”、“新城”、“马坝”、“龙河”等,故而全国多地出现“蜀”?

因为,甲骨文中的“蜀”,犹如一条有大眼睛、蠕动如蚕的肉虫子,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本义指蛾蝶类幼虫。进而,“蜀”被普遍认为是“蚕”(甲骨文中“蚕”与“蜀”字形差别较大,不知为何蜀被认为是蚕,难道表示蚕的初级形态)。也就是说,擅长养蚕制作丝绸的部落或地区,或都会被称为“蜀”。

另外,由于“独”的繁体字为“獨”,而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 “ 《尔雅》 ‘蜀者,独也。’ 四望无山,挺立波心,因名”。或许,类似地形的地方,往往就被冠以“蜀”。以此来看,全国还有很多“独地”,比如河南南阳独山陵园,其实也可以被视为“蜀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古蜀族”迁徙导致的,迁徙之后仍以家乡“蜀”命名新地,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极为普遍。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周朝鲁国之鲁,原封于河南某地,后来鲁国被二次加封到了曲阜地区,鲁国迁都到曲阜后,将“鲁”带到了山东。

但问题是,古蜀族的源头何在?或许恰如学者孙华所说,山东泰安一带才是“蜀”之源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夏朝迁徙导致“蜀”的扩散!

史记记载: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两人生下儿子颛顼,而颛顼是大禹祖父。因此,夏族与“蜀山氏”是亲戚关系。而河南濮阳高城遗址,与史书记载较为吻合,疑似颛顼之都。

学者沈长云等考证认为,大禹与夏朝前期应在古河济地区,后来逐步西迁到二里头遗址。该地区常发洪水,上古城池或早已被泥沙掩盖,不易寻找。郑州新郑一带的蜀国,是不是因为夏朝迁徙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商汤灭夏之后,夏桀逃到南巢。而在合肥肥西发现“三官庙遗址”,里面出土了二里头文化遗存,且部分青铜器规格极高,现场又像遭遇一场兵灾,因此疑似商人在此追杀了夏桀。巧合的是,合肥出现了不少以“蜀”命名的地方,扬州、宜兴等地也出现了“蜀地”。

除了南逃,还有部分北逃或西逃,比如周文王娶了有莘国的大姒、周幽王的褒姒等,说明有些夏朝西逃了。而陕西或山西历史上的蜀国,是不是夏人溃逃或夏朝分封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史书上说“禹生石纽”、“禹出西羌”、“颛顼生于若水”等,三星堆可能给出答案。中科院杜金鹏指出三星堆“最初系从中原二里头文化中传来,是大体可信的”,有网友认为应反过来,即三星堆向二里头传播,但目前没有这样证据。因此,夏人逃到四川,同时将颛顼、大禹传说带到四川,就像秦人将东夷少昊带到西部成为西方白帝一样,所以出现“禹生石纽”等的说法。

四川与山东的地名非常奇怪,山东四川都有蒙山,山东有梁山、四川古称梁州,两省都有汶水(四川岷江古称叫汶水)、都有巫山,山东有益县、四川又称益州,四川有蚕陵、山东有蚕尾山。其中,相传四川古蜀王为蚕丛、鱼凫等,而山东有蚕尾山,鱼台东北有凫山、凫峄等。总之,山东四川地名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综合而论,全国多地的“蜀”,极有可能与夏人迁徙有关,尤其迁徙四川而带去颛顼大禹的传说。但不确定的是,“蜀族”就是夏族,还是夏族中的一个分支,或下面的一个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虽然目前还无法揭开“蜀地”遍布多省的原因,但这一现象的背后,必有一段历史渊源,而以目前考古与史料分析,上述分析的其他两种可能性不大,最可能的是与夏人迁徙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