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2月,病床上的孙中山自知时不久矣,便整理了三份遗书,其中在《国事遗书》以及《致苏联遗书》中,简短的数行字,仍可以深深感受到孙中山的对人民,对统一的大爱,在离别之际仍谆谆念望革命同志继续前行。
《家事遗书》中,孙中山对子女仅有数言“余之儿女,已成长,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可是,事实却是,孙中山并没有真如家士遗书写的一般如此洒脱,在他离世之前他的心中仍对他的小女儿有很深的牵挂。
这一天,已经虚弱不堪他,躺在床上床,但他的目光时不时环向围绕在他身边的众人,偶尔会抬起沉重的眼皮望向门口,等待着他的小女儿来与他做最后的告别,只是这道身影却一直没有出现。
也就在这一天,这位一直为革命奋斗一生的人,便永远的离开了,他最后一直念念却未能见面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孙婉。
作为父亲的小女儿,孙婉为什么没有来见父亲最后一面?接下来本文章将为大家揭晓孙中山与小女儿孙婉之间的故事。
父女之情:聚少离多
孙婉作为孙中山最小的女儿,她出生的时间正是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初期,也由于政治活动的失败,孙中山被迫逃离中国,前往国外避难。
孙中山逃亡海外的这一年也是孙婉出生的这一年,父亲孙中山在政治上的艰难处境,也决定了孙婉的生活也不能安定。
而事实也是如此,由于父亲起义失败,家中遭受牵连,孙婉的母亲卢慕贞便带着他们搬家。
父亲由于忙于自己理想,终日在外,在身旁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父亲孙中山每次回来的时间都很慢,走的却很快。
虽然父女之间的陪伴很少,但血缘关系时刻将他们连在一起,每次父亲孙中山回到家中,兄妹几个总是跟在父亲身边,一家人的享受短暂的温馨时光。
后来,母亲卢慕贞带着他们返回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几年后,母亲终于带着他们与父亲团聚了。
之后他们跟随父亲往返多地,沪、鄂、闽、粤等地,而孙婉也渐渐明白并理解父亲所做之事。
父女之情:因爱生恨
孙婉对父亲一直都很敬佩,父女之间融洽相处。
16岁那年,孙婉得到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为了女儿在美国能有个照应,孙中山想到了同在美国的黄兴。
但黄兴由于自己的事情过于繁忙,不便时刻照顾孙婉,于是,黄兴就又寻找到他认为靠谱之人,此人便是王伯秋。
王伯秋确实做到了对孙婉的照顾,接送孙婉上下课,一起去图书馆,会给孙婉讲解新思想,只是这种日复一日的细心呵护也让情窦初开的孙婉芳心暗许。
黄兴作为孙中山的委托人,自然是要把情况告诉孙中山的,孙中山在知道后,说“年轻人,不能只有革命的心,也要谈恋爱”。
此时的孙中山并不知道此人就是王伯秋,异国他乡,消息传递的总是很慢,等到孙中山知道情况后,此时的孙婉已经与王伯秋生下了一个女儿。
孙婉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只是,孙婉爱情的喜悦失去的也是猝不及防。
王伯秋有家室的消息传到了孙中山的耳中,孙中山当即让他们立刻归国,处理问题。
起初两人还信心满满,表示无论发生什么坚决不离开彼此。
只是事与愿违,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孙婉同意,可父亲孙中山却严词拒绝,表示除非王伯秋离婚,否则坚决不会同意,而王伯秋的母亲在得知消息后,也是强烈的表示抗拒孙婉进门。
而这件事情为什会引起两家人这么激动的情绪呢?
对于孙中山来说主要有两点:其一,孙中山作为反封建统治的第一人,以及号召一夫一妻制的先进思想领导者,此时中国正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更应做好带头,作为他的女儿理应与保持一致,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
其二:孙中山作为一名父亲的爱,他不愿自己关心爱护的女儿委屈自己,而孙婉年纪尚小,因爱情冲昏头脑,愿意放弃一切,但作为父亲要给女儿指向正确的路,不能让她以后后悔。
对于王伯秋母亲拒绝孙婉的因素只有一个,那便是父亲孙中山的政治举动严重影响到了王氏家族的利益,他们对于孙中山恨意难消,更难以接受他的女儿。
孙婉与王伯秋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但王伯秋终究不是孙婉值得托付之人,王伯秋在重重的压力下,选择听从他母亲。
此时的孙婉还不知情,仍盼着回家的王伯秋会回来接她,只是盼了许久,都未等到王伯秋的消息,只等来王伯秋的亲人,说是家里老人想要先将孩子接回去看看,再做决定,此时孙婉已经失去了主见,她只盼被接纳以及与王伯秋重归于好,心中不舍孩子但仍将他们送到王家。
最后孙婉不仅失去了王伯秋同时他的两个孩子也与她分离。
父女之情:遗憾终身
在这些伤心的日子里,孙婉将一切都归咎在了父亲身上,她埋怨父亲的自私,认为是他将他们幸福的家庭破坏,他可以抛弃自己母亲再娶别人,却不愿成全她与王伯秋,甚至将姐姐的死也都归咎于孙中山身上,父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在往后的很长的日子里,孙婉都无法释怀父亲的行为。
虽然孙婉在之后的生活很幸福,也未能弥补孙婉心里的伤痕,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孙中山去世之前念叨着的;放不下的;遗憾的是对孙婉,孙婉最终也没有去见父亲孙中山最后一面。
直到孙婉去世,后人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在盒子里孙中山的照片,干干净净的放在里面。
那张照片,是孙中山在弥留之际,托付宋庆龄,留给孙婉的照片,孙婉珍藏了五十余载。
孙婉真的对父亲恨之入骨吗?从那张她收藏的父亲的照片来看,或许不是的,她是解不开自己的心结。
孙婉真的对父亲恨之入骨吗?或许不是的,她是解不开自己的心结。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心结,让她的父亲孙中山只能抱憾而终。
孙婉的第二任丈夫戴恩塞一直跟随在孙中山身边,他们的女儿与儿子的名字皆是孙中山起的名字,孙婉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代表她默认了。
后来在孙婉年纪大,生活困难的时候,她写信寻求帮助之人确是给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她仍然坚定跟随父亲的脚步,选择相信会维护祖国统一的人。
他们父女之间一直都是心系对方的,只是谁也不愿低头向对方服软,作为父亲孙中山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孙婉考虑,他做的没有错,孙婉认为父亲不由分说的做法,难以让她信服,她便执拗的觉得一切都是父亲的原因,而且自己争取自己的幸福,也没有错。
在这样的僵持中,彼此之间越离越远。
因为误会让亲情分开,这样的遗憾的父女之情,让人不得不惋惜。
孙中山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之路的开创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对自己的儿女却缺少了陪伴,他虽然很爱他们,但是他们之间亲情的线却很脆弱,女儿对父亲执着的恨,让他们都无法心安。
血缘关系是一条连接亲情的线,而亲情仅有这条线是不够的,它会非常的脆弱,它需要爱让这条线越来越结实。
事业与家庭在某一时期总是不能很好的兼顾,但如果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些陪伴,让家人感到安心,亲情会越来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