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在大亚湾登陆。21日广州沦陷。11月22日,日军再次在大鹏湾登陆。26日,深圳镇失守,随后宝安县城南头也失守。由于兵力严重不足,日军在1938年底到1940年初,只是偶尔攻占驻扎深圳,一直未站稳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

对于当时的很多香港人而言,他们也十分想知道宝安县的情况。1938年12月,香港《申报》派了记者,越过深圳河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前往了当时莞宝两县交界的观澜、龙华一带调查,并写成了文章,连载于当时的《申报》。

在记者的文章里面,我们可以略窥日本侵略下东宝边区的社会情况以及战士的艰苦生活。

01

汉奸、土匪和警察

本次调查,《申报》的两名记者从深圳墟出发,先后到了樟坑径、观澜墟、章阁、白花洞、此行他们所走的“尽是迂回曲折,崎岖坎坷的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布吉-观澜一带地图

两名记者跟着东宝惠边游击队的某黄姓大队长*一同前往其驻地白花洞。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很多携男带女的回乡群众,这些人是当时日寇攻打观澜、天堂围时逃往新界避难的百姓。根据同行的一名游击队员称,那两三天里,返乡的难民已经有一万多人。

*根据当时游击队的战斗序列和指挥员的名单,黄姓大队长应该是东宝惠边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黄木芬。

对于这些难民来说,尽管日寇已经撤退了,但威胁他们安全的因素还是存在的。沿路上有土匪拦路抢劫,汉奸勒索“买路财”以及进行武装走私。土匪、汉奸扼守着天堂围、平湖一带的铁路以及附近险要的路口,遇到来往的行人,就勒令买车票(实际上就是保护费),有行李的收一块钱,没行李的收两毛或三毛钱。如果不给,土匪汉奸们便不让百姓经过,把他们赶到其他小路去,而小路上则有他们的同伙,进行拦路抢劫。因此很多难民当时也不敢返乡,他们怕为数不多的家当被土匪汉奸抢了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堂围与平湖之间重山阻隔

尽管一些村子组织有自卫团,来保护行人和提防走私。但面对荷枪实弹的汉奸,自卫团有时也应付不来。那名游击队员称,前一天,他们村的自卫团在某路口执勤时,遇到了一伙走私的汉奸,约有30人,还有两名穿着警察制服的人在后面护送着。当自卫团的人上前检查时,两名警察破口大骂,随后汉奸们掏枪并向自卫团员射击。最终自卫团团员一人死亡,两人重伤。

02

到了樟坑径

一行人第一个到达的村子是樟坑径村,根据记者的描述,他们从深圳墟沿着铁路到达布吉火车站,然后转向布龙路,再转过几个大山,才到达樟坑径。从布龙路转入山路的时,记者是不敢相信这条路可以到达有人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樟坑径地形

记者在报道中写道:“中(樟)坑迳是个长而宽的山谷,两边都是山峰,绵延几达十里,那里面藏着有三个村落,烟户约有二百家,两头的通路,一是通布龙公路到布吉的,一是通东莞的观澜墟的,这两条通路都是崎岖曲折,异常险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时期的樟坑径村

当时的樟坑径刚遭受到日寇的袭击,在记者眼中是“满目荒凉,十九关门闭户,只看见几个老太婆和几个鹄形菜色的中年男子在巷口缩瑟着”。不幸中的万幸,此次鬼子尽管打下了樟坑径,并没有大肆焚毁村子,只是村中的教堂被枪炮打得满身伤痕。

03

可恨的汉奸和无助的伤员

樟坑径被鬼子攻下,带路的汉奸是“功不可没”。樟坑径当时驻扎有国民党差不多一个团的兵力,樟坑径地势险要,原本便是易守难攻的。根据一个乡民的叙述,这次日寇进攻樟坑径,先有骑兵从观澜墟方向冲击村子,被国军击退数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樟坑径上围今貌

谁料傍晚时分有一大队鬼子从村后高山的小路攻了过来,并占据山头,一下子整个村子就被包围。这个时候,国军发现大势已去,便撤出了樟坑径,就这样樟坑径失守了。

乡民表示,那条小路是一条鲜为人知的曲折山路,差不多五公里长,平时就很少有人走。如果不是有当地人做向导,鬼子是绝对不会从这个方向攻进来的。当时有村民目睹某村的一个汉奸带着那队鬼子从该小路抄进樟坑径。鬼子撤退后,某村的自卫团设法搜捕该汉奸,并要查封其家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初樟坑径卫星地图

记者感慨道,“一切汉奸匪徒不肃清,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保障”。

让记者更加愤慨的是,这次战役中受伤的士兵的救助问题。此次战斗受伤的士兵,主要是在樟坑径和白花洞两地养伤,重伤的则运送到香港医治。当时樟坑径的医疗点设在了一间学校里面,共有伤兵二十多个,由缅甸华侨救护团派来的一名医生和几名团员负责医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樟坑径山边的一座炮楼

当时正处于12月寒冬,而伤兵们身上只有一件薄薄的军衣,一些人则盖着一张很薄的灰色军毡躺在铺着禾秆的地上。樟坑径的伤兵至少有医生在救治,而白花洞的伤员则是无药也无吃的,一些伤员甚至需要在村里讨饭吃。一名伤兵跟记者诉苦,当前缺药缺食物,伤兵们不是因伤而死,也要被饿死。

04

劫后的观澜墟

离开樟坑径后,一行人便到了观澜墟。战前,这是一个繁华的墟市,墟市内有邮局,有旅馆,有中西药所,有碾米厂,也有茶楼和酒馆。平日时,东宝边区一带的乡民都会赶到这里来做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观澜墟

日寇进攻观澜墟后,这里便成了一个废墟。记者走了两条街,只看到十来个人,与往日可谓是境况迥异。这个繁华墟市,“真是十室十空,店门紧闭”,连乡公所都是大门紧锁,乡长也不知所踪。墟内的一间宽敞的店铺,被鬼子烧成一片焦土,只剩几段炭化了的木头。据记者的调查,该店铺为墟里唯一的药房,建筑规模在墟内也是排得上号的。此外,还有几间店铺也被鬼子炸成废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澜墟主街

原本打算在观澜墟过夜的他们,看到此情此景,放弃了这个念头。

05

怀柔政策影响下的乡村

离开观澜墟后,一行人便到达了章阁。这一带的村子由于地处山中,因此鬼子第一次入侵时没有打到这里来。这一带的乡民,除了一些有钱人外,基本没人出逃,似乎一片太平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年代末章阁地图

由于鬼子在一些地方使用怀柔政策:如果到一个村子,这个村子没人抵抗的话,便对村民好一点,甚至会给为他们搬东西的村民报酬;而如果这个村子是跟鬼子抵抗过的,鬼子便大发兽性。因此一些村子的乡民心生惬意,不敢跟鬼子对抗,更不愿意有武装部队驻扎。章阁一开始便是这种情况,村里面的一些人甚至是反对抵抗。(不过,后面在游击队的持续宣传和武装动员下,章阁许多子弟也纷纷加入游击队,章阁还曾经作为东宝县委的驻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阁炮楼

图源:章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实际上这种情况跟当时国民党军队的作风有莫大关系。一些武装部队的纪律不太好,让不少民众反感,加之一些乡、保、甲长和自卫团的长官在鬼子还没到的时候便已逃之夭夭,让百姓失去希望。一个在章阁做动员工作的游击队员称,自从经过鬼子的“扫荡”后,老百姓对政府的抗战工作是不信任的,让动员群众工作日益困难。该游击队员表示,做抗日宣传工作的他们,并不会就此放弃,这是一件异常艰苦的长期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章阁村老村(陈章博摄于2016年)

《申报》记者一行在章阁住了一夜,在一间自卫团所驻扎的屋子里和十多名青年战士进行了交流。自鬼子进攻观澜之后,这里的交通便隔断了,他们十分迫切的想知道当时的局势,见记者随身带着几份报纸,便争先恐后地拿起报纸来看。随后青年战士们向记者了解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晚饭过后,战士们也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章阁的情况。由于钱的人和乡、保长、甲长大半都逃跑了,村子的抗战情绪不高,为了发展游击队,前几天还召开了一次乡民代表大会。会议的目的一是动员村民抗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限期让逃跑的乡、保、甲长回乡主持乡里的工作,否则就要抄家。不过出于统战的目的,“抄家”的决议并没有辅助执行。

06

白花洞的艰苦

第二天,一行人走了八里崎岖的山路,到达了白花洞。这是一个位于深山之中的村子,四面环山,村子则依山而建,村的前面还有一条溪流(现称白花河)流过。记者写道,“他的形势,实比中(樟)坑迳还觉险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周都是山的白花洞

他们来到了一个五层楼的炮楼,里面住着数位战士,他们对记者一行的到来都表示热烈地欢迎。记者对于战士的印象都是极好的。难能可贵的是,就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战士们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除了床铺之外,在这楼上的家私,就只有一张旧木抬,楼上还挂着两三支长枪。但每个人的床头却堆满着书籍,游击战术的、政治工作的、社会科学的,应有尽有。我们走上去的时候,看见他(她)们还盖着一张薄薄地的毡躺在床看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花洞村现状

白花洞的艰苦条件,让作者自然而然地对比起香港的生活,比想起了“一边艰苦的工作,一边荒淫与无耻”这一句话。

07

浪口的境遇

在白花洞吃完早饭后,依照与黄大队长的约定,他们又赶去了浪口村。这段总长约30里的路更加难走,单单从白花洞到石坳,便要走十多里的偏僻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位于山间的浪口村

浪口给两位记者的印象,是很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全村信教的客家村落,“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一个不是信仰上帝的”。他们一来到浪口,首先见到的,是浪口教堂屋顶上的那一面瑞士国旗。历史上,浪口也是宝安(新安)县最早的天主教区之一,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便有传教士来到此处传教了。据记者的调查,当时浪口的传教士是一对瑞士的老夫妇,在浪口传教已有数十年。教堂附近开有一间学校,浪口的村民很多都在那里接受过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浪口虔贞女校旧貌

记者打听到,在他们到达的几天前,有几个游击队员到该处进行抗日宣传,经过教堂时,传教士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踏进我们这瑞士的国土来呀”。记者对此也感到很是惊讶。

尽管如此,浪口村对抗日还是挺支持的。记者听游击队员提到,前一天,浪口开过一个乡民大会,关于武装部队粮食的供给问题,乡民对大会所作出的如“按照比例将贮藏的粮食供给部队”、“将逃跑了的有钱人的田地,借予无田之人耕种(田主回来便归还)”等决议,都表示拥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20年代的浪口村

浪口村里有二十多名来自东莞的学生,在东莞未沦陷前,他们便来到宝安一带做宣传工作和发动群众工作。与白花洞、章阁一样,这里的战士是渴望获得精神食粮的。当他们得知记者没有带报纸刊物来的时候,是很失望的。在一间屋子里,他们见到了两名病倒了的女战士,还有另外三名女战士在做饭。战士们住的地方也很艰苦,在满铺着禾秆的地上加上几张毡子,便是男战士的床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浪口村旧照

在浪口村,精神食粮缺乏,更缺乏的是物资给养以及药品。有个战士提到,章阁村有两名女战士病倒了,因为缺乏医治,最终不幸牺牲。而这里的两位病倒的战士,他十分担心会和章阁的那两名女战士一样。

后事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而两位记者的“战地报告”,也在此停笔了。

《东莞宝安边区剪影》于1938年12月19日-22日“连载”在《申报》,四篇文章近8000字。

加入交流群

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深圳历史

2024-08-09

2024-07-19

2024-06-2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