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

09/24

上班精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您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半夜好!

上班了吗?

今天上班了吗?

上班还顺利吗?

和无法沟通的领导沟通了吗?

和作妖的同事假笑了吗?

和不懂装懂的甲方咆哮了吗?

蹲在办公楼下抽烟了吗?

躲厕所单间里冷静了吗?

以上全部打卡得点个赞

夸奖一下依旧稳定的精神状态。

不稳定也没关系,也给自己赞一个

毕竟又水灵灵地坚持了一天呢

也不必太在意

毕竟上班只是一场盛大的cosplay

我们现在演,一千多年前也是演

你演我演他也演

就算是政治家和大文豪

该演还是得演

别查了,问就是没状态,yeah~

那个折腾的(哔)领导

·代表:李世民

当你不是很有文化,

但是又觉得自己很有文化的老板

决定拉着一群文人大搞特搞搞文化,

并经常私聊你切磋

除了嘻嘻,你还能:______

一个不会写诗的皇帝不是好偶像。李世民的写诗生涯,大致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李世民写诗是认真的,其认真程度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李渊曾于武德四年于门下省设修文馆,李世民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将修文馆改名“弘文馆”,并于弘文殿聚书二十万卷,作为国家藏书之所,亦是皇帝招纳文学之士之地。这座弘文馆与秦王府文学馆前后相继,荟萃了大量人才,在唐初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每次写完诗之后,李世民都喜欢跟大臣探讨,尤其是小范围内的私聊。他私聊的对象主要是虞世南、魏徵、褚亮、李百药、上官仪等人。对于虞世南,李世民向来是高看一眼的。这种“高看”里,既有文学青年对于诗坛前辈的由衷仰慕,也有一种政治表率意味。比如,他说:“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听着都有些肉麻了。

作为老一辈诗人,虞世南对李世民并不总是言听计从。他知道皇帝此刻更看重的是什么,所以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文学侍从之臣的身份上。比如,贞观七年,李世民刚写完一首宫体诗,兴致正高,就命虞世南和诗一首。虞世南当场拒绝,他说:

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

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虞世南的说法很柔婉,但态度很明确。他先恭维李世民的诗写得好,接着就开始了劝谏行动,说陛下您自己写宫体诗不要紧,但这要是一流传出去,天下人都跟风而写,大唐的诗风可就坏了。所以,他不敢奉诏和诗。这场面有点尴尬。《唐诗纪事》里写下了这一幕。李世民赶紧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说:“朕试卿耳。”不仅如此,他还重新写了一首诗,“述古兴亡”,充作表率。

还有一次,李世民又写了一首诗: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待凤翔。

——李世民《赋得临池竹》

他感觉自己写得不错,尤其是后两联,简直都有那么一点点骄傲了。于是,又命虞世南和诗一首。虞世南这次没拒绝,当即写了一首:

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

龙鳞漾嶰(xiè)谷,凤翅拂涟漪。

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

——虞世南《赋得临池竹应制》

在这首诗里,虞世南蓄地给皇帝纠正了错误。比如,写竹子时,“龙”和“凤”该怎么用。尤其是皇帝诗中前面那两句,“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分明写错了。眼下明明不是冬天,你扯什么“贞条”和“寒霜”呀!李世民当然不傻,看后一阵脸红,却也只好夸赞几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半身像(局部)

宋 佚名

那个浪得飞起

说走就走的同事

·代表:李白

放浪形骸地期盼着那个

因为放浪形骸而迟迟未来的晋升机会,

平等地用才华和酒量大战所有人。

李白畅游成都,司马相如的琴台、扬雄的草玄堂、诸葛亮的武侯祠,他都去瞻仰过了。他想象着偶像们光辉的样子,心想:我也要成就大业。他本想再去拜见苏颋,但住进大都督府中的苏颋,跟在路上遇见的那个文坛前辈,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衙门深似海,一介草民,根本进不去门

李白有些恼火,不再理苏颋,而去拜见另一位文坛前辈。此人名叫李邕,现任渝州(今重庆)刺史,其父李善曾注《昭明文选》。

李邕少年成名,经由李峤推荐后,被武曌封为左拾遗,以过目不忘和敢于谏诤而著称。因与张柬之交好,韦后和武三思当权时,李邕遭到贬逐。李隆基掌权后,李邕被召回长安,而后擢为户部郎中。但姚崇不喜欢李邕,认为他性格急躁,为出位而不惜弄险,便寻了个理由将其贬为括州(浙江丽水)司马。宋璟入相后,认为李邕有才略、善文辞,只是“性多异端,好是非改变”,大用会坏事,不用又可惜,于是上奏,改任其为渝州刺史。这是宋璟的公道之处,也帮了李邕一把。

急匆匆赶到渝州,李白立即去刺史衙门行卷。他将近来学习民间歌谣后而写成的几首新诗递了上去,本以为很快就能进门,谁知直到日落也无消息。他只好在附近客栈住下,隔了七八日又去“温卷”,仍无回音。就在李白要走时,一位复姓宇文的县尉来到客栈,为他带来了渝州特产桃叶书简,并婉转告知,虽然李邕对他的诗不感兴趣,但自己很喜欢。李白颇受打击,写了一首诗对宇文少府表示谢意,又给李邕留诗一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这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篇。深受道家影响的李白,以庄子的大鹏自况,自陈胸襟抱负。当时,无论从李白的身份、资历,还是年龄来看,直呼李邕的名字,都是很无礼的。其中“闻余大言皆冷笑”尤为刺眼。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李白的性格使然。如同一只大鹏鸟,他刚刚舒开羽翼,振翅飞向云霄。无穷的宇宙招引着他,风霜雨雪雷霆霹雳也将一一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阳台帖

唐 李白

那个看起来最吃得开的

高富帅前辈

·代表:王维

顺风顺水人见人爱背后,

是既沉迷修佛,

又摸透了办公室玩法的生存典范。

王维赢在了政绩平庸上。无论在太乐丞还是州府判司岗位上,他都毫无政绩可言,即便在做右拾遗期间,也并未留下可供记载的谏诤。他的碌碌无为以及动辄便要隐居的姿态,让李林甫非常放心。同时,王维的诗名极盛。提拔这样一个人,既没有风险,又能显示自己无门户之见,何乐而不为?

以李林甫通音律、懂山水的知识结构,他也会欣赏王维的才华。而且,这个监察御史还是外派的,更加不用担心什么。这其中的关节,王维懂得透彻。无论做隐士还是修佛,他一直都站在世界之外,冷眼旁观。当然,这次出塞,让他开阔了眼界,拓展了题材,对于创作生涯是很重要的。

作为文官,王维乘车出行。他的车从长安都亭驿出发,一路西北而行。这条路是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名曰“萧关道”,一路之上,眼前景色愈加开阔。黄河蜿蜒,落日西垂,他心中渐渐升起一股豪气,恍若回到了少年时光。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这首五律是王维代表作之一,雄浑高古。尤其是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得边景如画,深得炼字之法,又极自然,也只有他这种丹青国手才写得出。

在河西,王维待了近一年,对于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他很清楚。他极少过问具体事务,而是把精力放在写诗作画上。王维写了很多边塞题材的诗,有的写行军、作战、出猎,有的写戍卒、老将、离人,水准极高。跟唐代任何一位诗人相比,王维的边塞诗都绝不逊色。在乐师和歌妓们眼中,他的诗更如珍宝一般,因为绝对合乎音律,便于传唱。幕府上下,包括崔希逸在内的所有官员,都非常喜欢其诗。然而奇怪的是,士卒们听了反响却不太高。这是为什么呢?王维笑笑,不说话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王维《出塞作》

这首七律向来备受推崇,开头两句气势极高,声若金石,全诗给人挥斥方遒之感,又自然缜密,含义无尽,有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绝唱”。但用心体会的话,又将发现这首诗无法让人血脉偾张,其中每一句都在描绘,如画画一般,无强烈感情,显得“意浮而无物”。进而言之,身为作者的王维本身并未动情,也就使得读者者难以共情,尤其是那些不注重文字之美的普通人。他太超然、太冷静了,这也是他很多诗的“通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冬雪山景图页

唐 王维

那个擅长写材料的

清澈实习生

·代表:王勃

十七岁,破格录取

十八岁,成为公司的笔杆子

十九岁,被老板开除,怀疑人生

(吔?我工作呢)

十八岁的王勃为整个长安诗坛吹进了一缕强劲的新风。也不有人想起了数年前卢照邻享誉长安的诗句,那似乎还是昨天的事,又似乎已经隔了大半生。总章元年(668),李治幸九成宫,王勃献《九成宫颂并序》,又作《九成宫东台山池赋》呈东台侍郎张文瓘。当年十二月,唐军平定高句丽,李治祭拜于南郊,王勃又献上《拜南郊颂》。此时的王勃不会明白,所谓盛世,除了国泰民安等笼统描述之外,主要是"一个人没有摊上事"时的感觉,而一旦摊上事"盛世"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声"再见"都不会说。甚至于,它会变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压迫,让你无处可逃。在世人眼中,只要不出意外,王勃定会青云直上。但“意外”已经在路上。

总章二年(669)五月,沛王府石榴似火。十五岁的沛王李贤跟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周王李显约好,次日要举行一场斗鸡比赛,两个小孩都痴迷于此。当晚,爱好文学的李贤心生一计,他召来王勃:“子安,速速为我写一道檄文,明日场上,定要力挫周王之鸡!”

王勃心里觉得好笑,但沛王有命,岂能不从?再说写这种东西,还不信手拈来?于是他挥手写了一篇《斗鸡檄》此文后来被称为《檄英王鸡》。第二天,斗鸡场上,檄文一出,果然力压周王。王勃完全没当一回事,但这纸檄文辗转传到了李治手中。李治对王勃的文笔自然是欣赏的,可这篇文章让他勃然大怒,尤其是读到“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他不禁拍案而起,命人火速传王勃入宫。

李治把檄文扯得粉碎,狠狠摔在地上,怒吼:“一筋一咏,足以肇乱!”他身体本已虚弱,此刻更头晕眼花,嘶哑道:“王、子、安!你这是蓄意要挑拨诸王关系吗?”王勃跪在地上,既害怕又迷茫,他完全不知道皇帝是怎么了。为什么平日温和如春风的李治,会突然间变得如此癫狂?莫非,他着魔了不成?需不需要自己来救治?.......接下来,王勃被赶出皇宫,又被赶出了沛王府,连同行李一起被扔了出来。这是彻底的扫地出门。

王勃此后几天都没缓过神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接下来该干些什么。长安,是没有秘密的。数日内,王勃激怒皇帝,被赶出沛王府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城市。一时间,流言四起。圈子里很热闹,只是再也没有人来找王勃。个个都避得远远的

这一日,王勃在客栈独自饮酒,不觉多喝了几杯。再添酒时,他劈手抓住了掌柜的衣襟:“你且说说,我为何会到今日的地步?”掌柜一张胖脸笑了笑,眼角皱起深深的纹路,轻声道:“子安先生,当真要我说?”王勃用力点了点头。掌柜叹口气:“你还是太年轻了——”王勃望着掌柜,一脸茫然。

“你的《斗鸡檄》中写‘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则攻’在今上看来,岂不就是挑拨兄弟关系?他怕的是给下一场‘玄武门之变’埋下种子!”“啊?”王勃惊得目瞪口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勃集残卷(局部)

唐 佚名

以上文字均摘自后浪传统文化部门新书

《大唐诗人行》

除了这几位外

那个好像佛了又好像没佛的故交孟浩然

那个人超好但命不太好的工友杜甫

那个一万个心眼子的组长杨炯

和许多其他大唐诗人

也都在书里被一一讲述

他们在大唐发生的有关

事业、家庭、婚姻、交友等种种故事

读之,有的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又令人唏嘘悲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唐诗人行》

作者:薛易

借用作者的话:

他们是诗人,但绝不仅仅是诗人。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他们也要谋生、谋食、谋爱和谋官,有梦想和梦碎,有进取和妥协,有狂歌和呻吟。他们的诗,可以是心声,可以是应用文,也可以只做糊口之用。而且,在他们的时代,诗所承载的功能,远远比现在更加复杂。

这一个个故事,

拼凑出了一位位了不起的诗人

而这些了不起的诗人,

又构建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