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在明朝百姓眼中,他是一股清流,是很替百姓着想的一个好官;但在明朝官员眼里,他就是一个另类,显得那么不合群;而对于统治者而言,他的名气远比能力大,只能敬而远之。

我们都知道,海瑞是个著名的清官,但从现实角度而言,他是生不逢时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除了百姓之外,没有人真正喜欢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瑞所处的时代背景。

明朝建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官场风气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嘉靖帝继位之后,一切都变了,与其他明朝皇帝不同的是,他长期不上朝,沉迷于炼制丹药,热衷于搞帝王权术,是个极端自私自利的皇帝,严重破坏了明朝的官场生态。

尤其是,嘉靖帝在将严嵩父子推上政治最前沿之后,明朝就更加腐朽不堪了。

可以说,严嵩父子对国家的危害,在历史上也很难找到出其右者,他们拉帮结派、以权谋私、谋害忠良、贪赃枉法,瘦了国家肥了自己,在他们掌权的十五年时间里,明朝的国力出现了严重倒退,明朝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全面走向瓦解。

具体到政治而言,严嵩父子对明朝官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们几乎垄断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还将官职当做商品贩卖,一个人想要得到升迁,要么成为其党羽,要么用金钱铺路,否则比登天还难。

在严嵩父子的统治下,“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明朝的官场,完全变成了他们捞钱的批发市场,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有真才实学的爱国人士得不到升迁,这些人如果想要干点事情,就只能选择同流合污。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抗倭名将胡宗宪,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平定倭寇,他被迫巴结严嵩的义子赵文华,在得到了严党的支持后,这才干出了一番成就,要不然他就只能丢掉官职,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了。

像胡宗宪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更多的则是那些不愿意巴结严嵩,从而一辈子得不到升迁的官员。

对于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员,严嵩父子的手段则很残酷,贬黜或丢官都是轻的,很多官员连性命都丢掉了,比如说沈炼、杨继盛等人,仅仅只是弹劾严嵩,就被他诬陷致死了。

在严嵩父子掌权的十五年时间里,明朝的官场黑暗到了极点,哪怕在他们被杀之后,其流毒依然巨大,这种拉帮结派和利益输送的风气,已经成为了明朝官场的主旋律,没有谁能轻易改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就不能出淤泥而不染,而是要积极跟上这种官场风气,将其转化为支撑自身发展的动力。

在严嵩倒台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正是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一代名相张居正。

张居正上台之后,自知很难改变明朝官场风气,于是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用人哲学,即所谓的“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我们都知道,张居正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见明朝积贫积弱,于是锐意改革,同时他也很清楚的知道,想要实现改革目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张居正的想法,明朝不缺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才是最关键,对此他也有自己的对策,那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即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重点考察其才能,以及是否听自己的话,哪怕自身有污点,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就如同张居正对自己的要求一样,他从不苛求自己必须道德高尚,必须一尘不染,反而是主动扎进官场这口大染缸,只要能干成事,哪怕最终把自己染黑也在所不惜。

所以,后世之人在评价张居正的时候,一方面称赞他,说他取得了万历中兴的伟大成就,是很了不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对他的独断专行,生活奢侈和表里不一等缺点进行严肃批评。

但实际上,如果张居正不把自己染黑,恐怕也不会取得伟大成就吧,我拿戚继光和李成梁来举例。

张居正为了防范女真和蒙古人,“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这两个人都很给力,是明朝的铜墙铁壁,维护了明朝的边防安全,也给极大增加了张居正的执政功绩。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继光和李成梁与张居正之间长期存在利益输送,比如李成梁就曾多次赠送张居正美女和金银,戚继光也没少孝敬张居正,张居正每次都来者不拒。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明朝,利益输送已经蔚然成风,成为了上下级之间维持信任度的一种方式,不送或者不收都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信任,没了信任,自然也就无法共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居正并非天生爱钱,他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利用这种官场风气来牢牢抓住人才,让人才为己所用罢了。

而张居正的这种做法,最终证明是成功的,尽管明朝的官场依然是黑暗的,但并不妨碍他干出一番事业来。

从嘉靖帝到万历帝,从严嵩到张居正,海瑞都经历了,他却始终不受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海瑞不受重用的四大原因。

一、海瑞太过刚直,不懂人情世故,与明朝官场格格不入。

海瑞的性格,其实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海瑞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一手将其抚养长大,但他的母亲很严格,处处限制他,比如他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他的母亲从不让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而是让他在家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做大官。

因为这一缘故,海瑞从小就有些不合群,加之他受母亲影响,性格也很刚直,甚至有时候显得不太懂人情世故,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只是敬而远之。

海瑞的这种特质,在他为官之前,就已经很明显了,比如他在福建当教谕的时候,有一次朝廷御史来巡视,别的教师都行礼,只有他一动不动,还说什么学堂是教学育人的地方,不应该屈身行礼。

海瑞这么说,似乎也很有道理,但关键是大家都这么做,唯独他不做,就显得很不通人情世故了,而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必定遭到排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瑞为官之后,依然有些不近人情,比如有一次他得到升迁,原本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个朋友为他祝贺,给他送去了一些小礼品,但依然被他被退了回去,搞得他那两个朋友觉得很没面子。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总之海瑞性格刚直,不懂人情世故,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导致他成为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同事们都不喜欢他,他自然就被孤立起来了,也很难得到升迁。

二、海瑞思想太过保守,行为又太过极端。

海瑞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他所处的家庭环境,让他成为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并且他在待人待物上十分苛刻,在思想观念上又过于保守,从而导致了极端行为的发生。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嘉靖末期,海瑞抬棺上书,指责嘉靖帝之事了。

嘉靖四十五年,已经完全沉迷于求仙问道的嘉靖帝,尽管已经铲除了严党,但依然被海瑞认为是个不合格的皇帝,明朝的官场之所以黑暗,百姓民之所以不聊生,都是嘉靖帝的错。

那时候,海瑞在京为官,他对嘉靖帝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将家人托付给朋友,并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然后给嘉靖帝上了一道《治安疏》。

在《治安疏》中,海瑞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嘉靖帝的过错以及明朝的弊政,他还将嘉靖帝骂得体无完肤,以至于嘉靖帝在读完之后,当即下令说,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

当时,嘉靖帝的心腹太监黄锦就在一旁,他见嘉靖帝生气了,又担心海瑞遭殃,于是对嘉靖帝说,海瑞这个人愚昧得很,我听说他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家人奴仆都逃跑了,只有他自己不逃跑。

黄锦的话,其实是在告诉嘉靖帝,海瑞这个人只是贪图愚名,并不一定有什么坏心思,这话倒让嘉靖帝很受用,他将《治安疏》留在身边,读了好几天,却只是将海瑞关起来,而没有将其杀掉。

不得不说,海瑞的这种行为,自古至今都没有几个人敢这么干,我们在佩服他勇气的同时,也要问一句,他的目的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治安疏》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海瑞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嘉靖帝改正错误,然后清理弊政。

但是,海瑞同时也知道,以嘉靖帝的性格,是不可能认错的,事实上换成别的皇帝,也是不可能认错的,因为皇帝怎么可能有错,有错的肯定是大臣。

但是,海瑞还是这么做了,他明知道没什么用,还是将嘉靖帝骂了一顿,因为他只是认为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在乎这么做有没有作用,又会有什么后果。

并且,达到目的的方法其实有很多,温和的做法不一定不可行,但这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极端行为,肯定是不行的。

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海瑞的奏疏并没有起到太大效果,最多只是让年老的嘉靖帝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对是错,一直到嘉靖帝去世,都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改正措施。

反观同时期的张居正,也跟海瑞一样,对嘉靖帝十分不满,但他没有学习海瑞,而是选择隐忍不发,尽心尽力辅佐朱载坖,最终取得朱载坖、朱翊钧两代皇帝的信任,从而实现了自己心中埋藏了多年的队明朝进行改革的抱负。

两相对比之下,海瑞的做法虽然让人肃然起敬,但效果却不如张居正,而哪种做法对国家最有利,也就一目了然了。

由此可见,海瑞行为太过极端,是导致他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三、海瑞的名气虽然大,但能力一般。

在明朝官场,海瑞以刚正不阿、不避权贵、廉洁奉公而著称,名气非常大,从皇帝到百姓无人不知道他。

但是,从执政成绩来看,海瑞的能力其实非常一般,比如他在担任淳安县令的时候,在断案技巧上不能做到明察秋毫,尤其是疑难案件,他往往不经过慎重调查,仅凭感觉断案,结果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

后来,海瑞帮朝廷推行新政,他在施政过程中不懂得灵活变通,一昧强行推行新政,结果导致大量豪强地主逃到外地,不但造成人口流失,也造成了社会动荡。

而一些农民见海瑞对地主豪强打压得很厉害,便趁机诬告地主以获利,海瑞往往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判决地主败诉,结果又造成了冤假错案。

然而,海瑞即便强行推行新政,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还导致了施政过程的混乱,多次遭受同事的指责和弹劾。

在海瑞整个官场生涯当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可见海瑞的能力其实很一般。正如给事中舒化所言,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即便再努力也没什么用,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危害。

因为海瑞能力一般,尽管隆庆帝很欣赏他,却不重用他,只是把他放在闲散的职位上。而到了万历时期,尽管张居在全国招募人才,却没有给海瑞机会,因为他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而不是像海瑞这种名气大于能力的人。

四、海瑞被虚名所累。

海瑞不爱钱也不爱权,看似很完美,实际上他贪图名声,而历史上这样的人往往被虚名所累,结果一事无成。

嘉靖帝去世后,海瑞被释放出狱,他的名声达到顶峰,还被任命为应天巡抚。

但是,在应天巡抚任上只有半年,海瑞就因为对一昧包庇百姓,鱼肉士大夫阶层,而遭到了降职处理。

后来,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他认为海瑞能力一般,脾气还特别大,不怎么听话,就不打算任用他,但在乎名声的海瑞,在听说这事后,还没等高拱出手,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到了海瑞晚年,对自己的名声更是尤其爱护,比如他调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的时候,在赴任途中就放出话来,要再次进行尸谏,要求万历帝学习朱元璋剥皮实草的做法,对贪污犯加大惩处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南京任上,海瑞用严酷的刑法处罚官员,有一次一个官员只是在工作期间开了小差,却被他施以杖刑,结果导致南京官员都很怕他,严重影响到了官员们的日常工作。

后来,这事被万历帝知道了,虽然很不开心,但碍于海瑞的名声,还是下旨予以褒奖,这就让海瑞更加飘飘然了,对待手下官吏们也更加严格了。

总而言之,海瑞对自己的要求很严,也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因此他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考虑是否影响自己的名声,结果就是他被虚名所雷,也导致他不受重用。

总的来说,海瑞之所以不受重用,是因为他的思想跟明朝官场格格不入,他为人处世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他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能力却一般,并且他的行为十分极端,也很难被人驾驭,所以他不受重用也就可以理解了。

海瑞和张居正都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很难兼容。

我们不能说海瑞的品质不好,实际上他更符合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忠臣形象,但是他身上的一些特质让他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对国家有大作用的人。

反观张居正,他就更讲究实际情况和效率,懂得灵活变通,因时制宜地处理问题,所以他能将一件事情做好。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他们不用海瑞,当然是因为海瑞不符合他的用人标准了,如果他们启用海瑞,不说海瑞能不能干好一件事,就单凭海瑞的性格,也会造成内部不和,从而影响施政的推进。

所以,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发生了,海瑞为官三十年,在重要岗位的时间其实很短,多是在一些次要岗位上;无论是皇帝还是臣子,表面上对他都十分客气,将其奉为官员表率,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学习他。

所以说,海瑞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他的思想和行为颇有风骨,却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跟明朝的官场格格不入,以至于得不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