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垄沟宽窄不一,一垄宽一垄窄……”肥城市安驾庄镇北石沟村村民赵传仓站在“一块田”的地头上,望着连片的玉米整齐挺拔、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但是这种不同寻常的种植模式却让他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也摸不着头脑。
“我们村‘一块田’里主要用宽窄行模式种植玉米,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玉米地通风采光条件更好了……”安驾庄镇北石沟村“一块田”顾问李元敏告诉记者。“要实现玉米单产的新突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科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我们从原来的每亩4500多株,增加到现在的7000株。”
玉米喜欢通风透光,这样翻倍的高密度种植给玉米的天然属性带来了挑战,并不是简单就能实现的。
那么这项技术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这其中首先就是要选种,因地制宜地选出优良的玉米种子,保证出芽率。其次就是要合理利用空间,我们将原来玉米均等的行间距改为宽窄行的种植方法,既保证了玉米喜欢通风透光的天性,又提高了玉米的水肥供给。”李元敏说。
“采用宽窄行种植法,能够让每株玉米都处于边行,这样可以很好保住玉米喜欢‘溜边透气’的天性,窄行下铺设滴灌带,实现水肥一体化,利于养分吸收;宽行则提高通风、透光条件,有利玉米更好进行光合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提高每一株玉米吸收营养的效率,加快田间的通风性,有效抑制因田间湿度过大而引发的多种病虫害,最终实现高产。”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密植一直都是公认的增产途径。从北石沟村“一块田”的实践看,粮食单产要实现再提升再突破,良种、精播、精管、高效水肥都非常关键。
在“增”上下功夫,高密度种植。通过合理密植,将单位面积上的单株和群体优势最大化、最优化,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品种特性及栽培条件等合理确定单位面积所种植的株数,使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指数达到最大值,从而提高单产。
在“提”上下功夫,高质量播种。高质量播种是实现增密的关键。高质量播种可以使作物充分利用阳光、水分、空气和养分,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在群体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个体健壮地生长发育,达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从而提高单产。在高性能播种机的支持下,才能实现精准匀播、种肥同播、导航直播、一体联播,实现苗齐苗匀苗壮,确保种在丰产期,夯实高产群体基础。
在“调”上下功夫,高效率肥水。庄稼一枝花,水肥来当家。运用滴灌水肥一体设施,实现增密、滴灌、精准水肥调控三合一,让作物“少量多餐”,并集成土地精细耕整等多项技术,实现按需、分次、定向供给水肥,满足密植群体全生育期水肥需求,同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避免当前“一炮轰”施肥造成的玉米前期旺长和后期早衰,增产也就成了必然。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加持之下,提高了出苗质量和保苗密度,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即使面对极端气候时,也能通过水肥调控提高群体耐受力、促进弱株变强。
在“减”上下功夫,低损耗减灾。减轻病虫害、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危害,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病虫害,加强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实现“虫口夺粮”。加强农情调度,防范气象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引导优化收割机结构,减少田间地头的收获损耗。减损就是增产,实现全链条减损保产量。
据悉,北石沟村“一块田”均采用了宽窄行播种、精播密植高产品种、铺设滴灌管、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等技术。眼下,已进入收获期,从目前长势来看,丰收在望,预计增产效果明显。
一旁种粮“有瘾”的村党支部书记梁乙明喜笑颜开:“去年常规种植玉米亩产在1300斤左右,今年采用宽窄行种植预计亩产能达到1700斤,产量非常可观。目前,我们又秋调土地100多亩,通过种植‘一块田’,村集体收入多了,班子的腰杆硬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了,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现代农业要发展,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如今的安驾庄镇,“一块田”里水肥一体化、玉米宽窄行、功能性小麦种植、无人农场、良种繁育……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张静)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