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言:安徽黄梅戏剧目主要来源于湖北楚剧(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剧目,湖北楚剧剧目剧本在1933年之前汉口、黄冈、上海(上海大华书局、上海练石书局刊印)等地已经有公开刊印发行并流行盛广,湖北楚剧与鄂东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互为交集移植吸收湖北汉调(汉剧)、打锣腔(蕲水腔、哦呵腔)、清戏(高腔)影响;安徽皖南花鼓戏和庐剧(倒七戏)受湖北花鼓戏(花鼓调)影响而所形成戏剧,同时吸收移植湖北花鼓戏剧目,安徽黄梅戏前身是湖北采茶戏(采茶调、又称黄梅调),同时黄梅戏剧目大量移植湖北楚剧剧目(含鄂东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剧目等),既然安徽安庆本世纪(2000年)以来安庆市官方机构和民科组织全面着手否定安徽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县的事实,安徽黄梅戏剧目剧本主要来源是窃取湖北楚剧(含鄂东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剧目等)移植改编也是事实存在的。

楚剧初录——汉口流行花鼓戏

瑰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3月22日《益世报(天津)·戏剧与电影》刊瑰卿撰《楚剧初录——汉口流行的花鼓戏》

中国戏剧的难有什么研究的总结果,不仅在史料的没有多少,尤其是地方戏剧的尚未有人着手研究更为一重要关键。戏剧史料的缺乏,正需要各地戏剧的情形作参照的资料。宋元的遗迹,固然是无法践寻了。《昆曲》自明代中叶发展为文人雅士的赏玩以来,实应该就是乱弹逐发展的时候。然而我们的研究皮黄戏的人,追迹牠的痕印,都只能溯到清的乾嘉为止,而且多数是人云亦云了。去年马彦祥君发表他的《秦腔考》(燕京学报第十一期),证明秦腔原是西皮,一时剧戏研究者都不能提出异议。我这里也不想说他是否将成为定论,只想借以指示出要研究中国戏剧史在可以遇到怎样的困难。《秦腔考》一文在书本材料一方面是取集得很充分的。然而因为马君的年龄及生地的关系,他无法知道西皮是曾经怎样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及在那些地方是否还留有痕迹,也许从陕甘戏剧研究的结果,反证明那些地方没有流行过,西皮岂不将推翻原来的结论?我们读了那篇文章,实在不能不以陕西的地方的戏剧情形无人记载为恨。又如秦腔考里所列及的几个早期的著名秦腔歌者,其籍贯都是四川,显然使人起北平之有秦腔,是直接由陕西传来,抑间接由四川传来之疑问?倘若就四川的戏剧的情形研究,能证明原来的秦腔西皮在某时代由陕入川,再由川入京,其间由川传京的一段过程,就更值得人研究。然而我们那里去找这个证明呢?

过去的戏剧史的不能弄清,关于各地方的记载的缺少是一大原因。现在的研究的人固然无法去追迹,然而对于地理上的转变,似乎也简直未曾有人注意。杂剧初盛于大都(起于何处不知道了),然其挣扎最后之命运之所在,乃在杭州。传奇起于温州,而最后乃盛于苏州,并且其形式至苏州而固定后曾在北京流行一时的昆曲,就是苏州系统的。难剧的由大都至杭,中间的经过绝无可考了。传奇的由温至苏,则据记载有海盐、弋阳、绍兴——这是没有绍兴膝这样一个名字的。但就山阴的曲家辈出一点看,那里是曾经成一个运动中心过的昆山——其间弋阳一派是很可注意的,因为海愿、绍兴、昆山、苏州,其发展在地理上可以有自然的关系,而弋阳则否。书本上的记载告诉我们,是因一两个人物的关系,事实上绝不会那样单简。他们要告诉我们,由海盐变为弋阳,由弋阳变为昆腔,在地理的发展上总似说不过去。简单地说,无宁认其本来是两派,这里又发生如此两派,似不能同溯源于温州的问题。

一切都可惜过去的记载太不清楚了。又看各种的记载,弋阳腔似始过都抱持着通俗的形式,而没有变成的辞藻,且实后来的乱弹之所从出。有人说弋阳腔、句容腔高膝是有相当关系的,果然,则会经盛行一时的徽腔,在地理上也正是属这个系统。我这里没有搜讨旧戏流变之的野心,我的见闻,我的了解力,都东纬住我,就到将来,也未必能在这方面有何进展。我所想表示的,只是觉得就在现在,如从徽腔上研究,也多少可以探出一些过去的痕迹。至少把徽腔研究一下,可以供给材料,以资和现在尚存在的各地方的戏剧比较,而考定什么是较早的形式。

皮簧剧是一般人认为起于湖北的,然而湖北戏剧在为皮黄戏的前身时是什么样子?现在所存的形式有若干成分是和皮簧相关的等等问题,似就未有人研究。在现在京剧势力日渐扩张的时候,如再没有人研究,将来势必不是汉戏为京戏完全淘汰,就是汉剧的一部变为京剧的形式,而研究更难以着手。另一方面,近来戏剧渐渐被人注意了,注意的结果,原始形式逐渐有所改革。就戏剧的应用方面说,当然是一种好现像,但对于作戏剧的史的研究者,却可以成为一种损失。因为从事改革的人,多数都于原来的形式只有鄙弃而无所留恋,一作改革,就把旧迹消灭得无踪无影,而研究的资料也随之没有了。我们要从陕西易俗社的梆子中去寻觅陕西梆子的原样,从现在汉口所演的经过训练的楚剧中去寻觅原来的花鼓的真相,都是不大可靠的。

一下笔就跑了很远的野马。现在总算提到楚剧了,就勉强归来。到这方面来,我对于楚剧是毫无所知。最近以偶然的机会跑到汉口,最先偶然又是一个偶然,大概以下还有几个看到有新出版的楚剧丛书,随便买了来看,知道是汉口特别市党部戏剧演员训练班出版的第二集的初版,是一九三零年二月一日付印。偶然和朋友谈到这训练班的作用,才知道楚剧是花鼓戏,在汉口是比汉戏更流行的通俗戏剧,向来内容是颇为谣亵,从前曾禁止演过,后来就起了存废间题。但废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废掉的,结果就是改革利用了。现在训练班已毕业,武汉的花鼓戏就规定由这些毕业生演唱剧本也用改订过的剧本。因为听见这样说了,就又买了一些小摊上发售的楚剧本来对看,看出些不同的地方,但因为我并不想在这方面有所注意,我并不曾起什么感想。又是一偶然的机会。一个知道我到汉口的朋友,托我收集楚剧的剧本,因此我到市上去察看,则许多小摊上都只有二十三种。从他们那里我打听出发售的地方是汉口半边街,才再去那里买到一百多本。这一百多本,大致已是所可买到的全数了。半边街卖这样的册子的书店共只四家,其中有崇文、宝文两家,尚有木刻旧本,但并不见有石印本以外的剧本。石印本又不是汉口的本。书店印行主要的两种,一是上海大华书局所印,一是上海练石书局所印。两局在汉口都并无发行所,是一个民益书局总发行的。别三家都是老式的铺面,而民益则是新式的,而且兼卖新出物了。可见这行业衰落了。尤其在宝文,是把一部分改《营纸烟杂货》了。我尽四家所有各种都买回来,耐了心,全部阅读一过,知道这些册子中间,楚剧以外,小调固有,汉剧也就很多,确实可以断定是楚剧的。数计之下,才五十六种。

这时我心中颇有点感想,这五十六种楚剧,也许是楚剧的最后的孑遗吧!演员训练所的剧本改良,是不是将进而为旧剧本的印行禁止就不实际演出的?戏剧的形式旣变,旧的剧本的存在理已失,则其流传能再延长几久?剧本的印行,现在已不是本坤人的事业,而是上海人做的,又是随时有停止之可能,说不定几年之后,连这样五十三也找不到吧!因为这样,我觉得有把牠们记录出来的理由。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戏剧史,关于宋金院本南词的知识,几乎完全只靠几个敍录,可见敍录也有相当的用处。现在楚剧虽然有实相可迹,然关于剧的内容,如表演、音调等等,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研究机会的,而有机会见到的人,又未必是会研究的。关于剧的题材来源,欲作详细的考查,也不是少数人之力或很短的时间所能成就的。

这里先作一个敍录,一方面虽然是要留下一些痕迹,别方面也使有意研究的人有收集的便利。我相信,若是从前会有人写过楚剧敍录,到今日一定很有助于我们,说不定就有使我们觉得可以珍贵的材料。但据武汉的人说,这工作固不曾有人做过,连往日的报纸副张上的文士,也就鄙花鼓戏而不屑一谈,故材料就一点也没有。我们似不能让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现在我以偶然的机会见到楚剧,而且收集了一些剧本关于剧的表演音调,因为是我能力所不能研究的。剧的情节的研究,大概是托我收集的人所将研究的。我旅途无参考材料,也难着手,只有全部阅读一过的事,也许是忙的人所不能做的,作一目录以节省他人阅读的时间,还不为无益吧!所读的这样少,自然不免为识者所笑。但这层我顾不得,我所怕的倒是许竟无能笑我的。识者如有,我是以道目录的加长为欣慰。虽然我将不再在汉口住多久了,自己还希望仍能增补这个目录,这就是题作初录的缘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4月5日《益世报(天津)·戏剧与电影》刊瑰卿撰《楚剧初录——汉口流行的花鼓戏》

录例:

《录》中之剧,均系有印本可得者,仅知名者不录。

不止一种印本者,一并在目下注明。

注:(一)天等者,表示为大华书局所印(前二十种书面印汉口大华书局发行,后二十二本单印大华书局发行)。天为该局书号,计天至生字至四十二本。

注:(二)子、(二)天、(二)天二、二子(二)、(二)贞(二)——等者,(二)表示上海练石青局印行,汉口练习书局发行。子、天等为该局各种不同之书号,毫无秩序。(二)——一种,12,等号系原来所无,代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阎哲吾.地方戏剧集[M].上海:大风书店,1937年收录《楚剧初录》

注:(三)者为旧刻本,刻地不一。

(一)《喻老四拜年》(一)宿,(二)宿。

(二)《小反情》(一)日,(二)午二。

(三)《喻老四打瓦》(一)宇,(二)戌(二)酉二。

(四)《双十二相思》(一)洪。

(五)《男反十二想》(一)云。

(六)《竹山过岭》(二)寅二。

(七)《大反情》(一)天,(二)子,(三)。

(八)《打年货》(一)日,(一)成,(二)申(二)洪。

(九)《王老六吃醋》(一)来,(二)午二。

(十)《喻老四充军》(一)霜,(二)未二。

(一一)《茶氏女反情》(一)成,(二)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二)《祝英台打赌》(一)贞。

(一三)《山伯送友》(一)天,(二)字。(三)。

(一四)《山伯访友》(一)天,(二)宇,(三)。

(一五)《祝英台开药方》(二)辰二。

(一六)《英台哭灵》(一作吊灵)(一)宇,(二)酉,(二)月(四)。

(一七)《英台上坟》(二)巳二。

(一八)《雪梅观画》(二)盈。

(一九)《雪梅降香》(一)月,(二)未。(二)玄。

(二〇)《雪梅吊孝》(一)秋,(三)。

(二一)《雪梅上坟》(一)调,(二)玄,(二)天二。

(二二)《吵嫁粧》(一)宿,(二)寅二。

(二三)《双挂牌》(一名单挂牌)(一)腾,(二)富。(三)二。

(二四)《张德和辞店》(一)昃。(二)二。

(二五)《张德和休妻》(一)霜。

(二六)《何氏劝姑》(一)来,(二)午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七)《蔡明凤辞店》(一)黄,(二)子二,(三)。

(二八)《蔡明凤二投店》(一)吕,(二)宙。

(二九)《胡晏昌辞店》(一)暑,(二)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〇)《陈妙常云楼会》(一)洪,(二)兴,(三)。

(三一)《陈妙常赶潘》(二)日。

(以上凡空行间数剧并列者,均未故事有关系者以下均单关不隔空行。

(三二)《当铺会母》(一)荒。

(三三)《告经承》(一)宇,(二)辰二。

(三四)《十大告》(一)元,(三)。

(三五)《金莲戏叔》(一)洪。

(三六)《送香茶》(一)冬,(二)日。

(三七)《拖柜记》(一)余,(二)荒。

(三八)《张监生调情》(一)月。

(三九)《田司夫讨亲》(一)召,(三)。

(四〇)《矮老三借扁担》(二)酉。

(四一)《关王庙会》(二)洪。

(四二)《吴天受观书》(二)直二。

(四三)《秦香莲寻夫》(二)黄。

(四四)《胡凤姣投水》(一)成,(二)辰二。

(四五)《红梅装疯》(二)丑。

(四六)《入莲上坟》(二)戌。

(四七)《高三上坟》(二)子。

(四八)《琵琶词》(二)寅二,(二)八。

(四九)《董永卖身》(二)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O)《董永分别》(二)寅。

(五一)《讨学钱》(一)月,(二)巳,(二)黄二。

(五二)《百子堂抽签》(一)荒,(二)三。

(五三)《杜氏卖身》(一)月,(二)四。

(五四)《杨二女起解》(一)月,(二)天。

(五丑)《小清官》(一)宿,(二)四。

(五六)《游苏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上录五十六种以外,尚有下列二十种:

(甲)《站花墙》《秋莲检柴》《赶春桃》《牧放牛》《王大娘补缸》《花亭会》《吴三保游春》《芦林会》《吴祥女抚琴》《千里送京娘》《断桥相会》《罗卜取经》《安安送米》。

(乙)《王瞎子算命》《下茅房》《女赶会》《逃水荒》《告阳状》《大观灯》《小观灯》。

甲种是形式太近汉剧,乙种是太近小调,暂不列入。乙种的太简单,大概仅是板本问题;甲种则是在内容、形式方面都有很重要的问题,正是可以研究的关键。这目录是暂抱宁缺毋滥的宗旨的,所以就不列入,而待研究的结果了。不过话说回来,要研究楚剧真本怕结果很不易得吧!楚剧在改良以前,早也有些不纯粹了,例如《春娥教子》《赵五娘描容》《仕林祭塔》三剧,事实上汉剧和楚剧完圣相同,我是把他认为汉剧的侵入而除开了。所以总结一句:我上面就私见而定的,把情节简单、故事朴素的、富于原始的气味的剧本才列入录的标准也许转是可以研究的途径。剧本的比软,也许能比看戏得更准确的结果。自然,这是就武汉的情形说,僻县穷乡,也许还有留者。原来本色花豉戏,楚剧中最常提到的地名是黄梅、广济、蕲水。而在汉口所能买到旧刻本中,有些还是黄冈的余庆堂刻的,或者那些地方有纯粹的吧?或者那些地方的旧刻本还不致为石印所排汰吧?可是,即使这或者可以改为肯定,我们未必能有去观光的机会,则一切惟有期待当地人士的注意而已。

(益世报马编戏剧与电影周刊)

瑰卿《楚剧初录——汉口流行的花鼓戏》,《益世报(天津)·戏剧与电影》第二十、二十一期,1933年3月22日,4月5日。

阎哲吾.地方戏剧集[M].上海:大风书店,1937.

注:为了更方便阅读,在原本基础重新进行断句。

附:

1932年出版的楚剧剧目(1930年3月起刊印《楚剧丛书》)

第一集:家庭剧,集名《农家乐》。

《农家乐》

《拷打红梅》《芦花记》

《打家神》(原名《田三娘吵分家》)《武家坡》

《卖身相会》

第二集:婚姻剧:集名《终身大事》。

《终身大事》(新编剧本,采用胡适之先生之话剧终身大事剧情)

《费公智自杀》(新编剧本,采用歌德着《史推拉》之剧情)

《渔舟配》

《玉莲汲水》

《赖婚》(原名打葛麻)

《秦雪梅》(包括《雪梅观画》《爱玉进房》《雪梅吊孝》)

第三集:讽刺剧,集名《乡巴佬》。

《乡巴佬》(新编剧本采用话剧《诉讼》之剧情)《讨学钱》

《浪子回头》

《穷秀才》(原名《吕蒙正赶斋》)

《徐学富》(由《闹官棚》《告堤霸》合并补充而成)《写状》(原名《何叶保写状》)

第四集:家庭剧,集名《父之归家》。

《父之归家》(新编剧采用话剧《父之归家》剧情)《当铺认母》(又名《白扇记》)

《送米芦林》(由《安安送米》《芦林会》二剧合并而成)

《小教子》《贤小姑》

《文进卖妻》

《秀英姑》(包括小姑之谗《张德和休妻》《何氏劝姑》及《小姑吵架》三剧)

第五集:历史剧,集名未定。

《张朝宗》

《除暴安良》(原名《大清官》)

《小清官》

《太平村》

《梅龙镇》

《打渔杀家》《送金娘》

《柳林写状》

第六集:婚姻剧。

《凤姣投水》(由原《凤姣投水》《陶府会》二剧合并)《光大闹婚》(原《押书馆》《王氏求计》)

《花亭会》《陈世美》

第七集:滑稽剧。《探亲家》

《天方检子》《董婆教女》《打扫华堂》

《张三别妻》(原名《下南京》)

《祝九闹馆》《瞎子闹店》《中秋画饼》《打懒婆》

第八集:独幕歌剧。

《卖油郎》

《尼姑思凡》《十恨小脚》《起解》

《蔡鸣凤》《庙堂会》《胡晏昌》《回娘家》《游苏州》《赶潘》

第九集:家庭剧。

《青风亭》

《二堂审子》《打监问媳》《父女会》

《打金姑》《千丝袄》《赵五娘》

第十集:传奇歌剧。

《柳荫记》(包括《打赌》《送友》《访友》《上坟》等剧)《董永卖身》(包括原《天仙配》及《董永分别》)

《乌金记》(原名《吴天寿观书》全本)

原编者摘自《社会论著》杂志①

①在校对该部分内容时,未找到《社会论著》这本杂志。但《新汉口:汉市市政公报》(第2卷第10期)中《教育局创办戏剧演员训练班报告书》一文在第五部分“楚剧剧本之编改与出版”中详细罗列出楚剧“训练班整理完竣之六十六出楚剧及其他各集所包含各剧之剧名”,与《社会论著》上所载内容完全一致。《武汉戏曲大码头丛书 楚剧志资料汇编》

1930年3月,由楚剧训练班(1929年11月,第一届“戏剧演员训练楚剧班简称“楚剧训练班开学,学员24名)记录整理、唐性天编辑的《楚剧丛书》第一辑《农家乐》出版,分送各机关,4月出版二、三辑,后陆续编印至十辑。《楚剧图文志》

《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1957—1958年编印)》,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编印

1集:

罗帕记:全剧分上下二本演唱;上本名《罗帕宝》,下本名《三鼎甲》,总称《罗帕记》。

乌金记:此剧故事因出于安徽省桐城县,所以又名《桐城奇案》。庐剧有此剧,同名,编入第一集。皖南花鼓戏亦同名,编入第三集。

白扇记:此剧又名《父子两状元》。

锁阳城,

血掌记:此剧又名《包公断皮赞》或《大鹦哥记》。

双合镜:此剧又名《双合记》。皖南花鼓戏有此剧,同名,剧情相同,编入第一集。

2集:

张朝宗告漕:湖北省广济县有以周克士为首的八大经承,用大秤、大斗苛收粮税。米商(原为监生)张朝宗眼见不平,带头告漕(粮官)于广济县。由于周克士与县官勾结,将张朝宗打了四十大板,赶出衙门。张又到黄州府告状,周克士又以黄金买通知府,将张问成诬告之罪。幸张朝宗之子张元公年幼胆大,到湖北总督衙门上告,才将周克士等告倒。此剧又名《张朝宗告经承》。皖南花鼓戏有此剧,名《告经记》,情节同。编入第二集。

珍珠塔:庐剧、皖南花鼓戏均有此剧,同名,剧情基本相同。此剧和其他剧种不同处为缺少“戏姑”情节。庐剧编入第八集,皖南花鼓戏编入第一集。

花针记:此剧又名《拜金钟》。

凤凰记:此剧又名《青龙山》。

葡萄渡:此剧又名《清官私访》(余成龙)。

3集:

荞麦记:此剧又名《三女拜寿》。庐剧、皖南花鼓戏皆有此剧,同名。情节相同,庐剧有王百寿火焚三女暂住马棚情节。似不够合乎情理。庐剧和皖南花鼓戏都编入本剧种的第四集。

二龙山:此剧又名《三宝记》。庐剧名《白玉带》,编入第二集。泗州戏名《八盘山》,编入第三集。皖南花鼓戏第五集之《平顶山》,虽人名、赠宝各不相同,但基本情节接近。

毛洪记:此剧又名《两世姻缘》。

金钗记:此剧又名《百花亭》。其中有《春香闹学》一折,常单独演出。这一单折戏庐剧和皖南花鼓戏都有。

绣鞋记:此剧又名《三奏本》、《桂花树》、《曹正榜落难》。

卖花记:此剧又名《游五殿》。庐剧和皖南花鼓戏同有此剧,同名,情节基本相同。庐剧编入第一集,皖南花鼓戏编入第三集。泗州戏《大鳌山》情节接近此剧,前面卖花、入府、逼婚情节则为观灯、抢女、逼婚,编入泗州戏第五集。

4集:

天仙配:此剧又名《七仙女下凡》。庐剧名《七星配》,编入第四集。皖南花鼓戏同名,编入第二集。

剪发记:此剧又名《三难记》或《花亭会》。皖南花鼓戏仅《花亭会》一折,编入第六集。

菜刀记:此剧又名《牌刀记》或《蔡鸣凤辞店》。庐剧名《蔡鸣凤》,编入第八集,情节相同。皖南花鼓戏仅记录一折,名《胡彦昌辞店》,编入第六集。

青风岭:此剧又名《杜氏卖身》。

丝罗带:此剧又名《乾隆皇帝游苏州》,庐剧名《蓝丝带》,编入第二集。皖南花鼓戏亦名《兰丝带》,编入第五集,情节基本相似。

牌环记:此剧又名《拷打红梅》或《红梅惊疯》。庐剧名《红梅惊疯》,编入第四集。皖南花鼓戏称《打红梅》,编入第五集。

5集:

鸡血记:此剧又名《磨坊记》。皖南花鼓戏名《血汗衫》,编人第四集。

岳州渡,此剧又名《胭毡褶》。

赶子图:此剧又名《双结义》或《采桑送茶》。其中《送香茶一折常单独演出。皖南花鼓戏名《送香茶》,编入第二集。

吐绒记:此剧又名《小乌金》。

罗裙记:此剧又名《晒罗裙》。

鹦哥记:此剧又名《洪莲保卖身》或《西楼会》。皖南花鼓戏名《西楼会》,编入第三集,情节基本相同。

6集:

山伯访友:《祝梁》在黄梅戏中演唱时间很长,脚本的变化也很大。最初的老本分上下两本,上本名《下天台》,下本名《上天台》。庐剧名《梁祝》,编入第二集。皖南花鼓戏名《柳荫记》,编入第二集。

云楼会:皖南花鼓戏同名,编入第三集。仅记录“偷诗”,“赶潘”两折。

火焰山:这个本子与流行的“杨天佑桃山洞修炼”及“三姐下凡”的故事不同,其中突出的一点,是二郎杨戬在流行的故事中乃系三姐的儿子,最后并救母于难,而在黄梅戏的《火焰山》中,杨戬却成了征服三姐的天将。也许这是“二郎神斧劈桃山”和“沉香斧劈华山”交杂后的产物。

水涌登州

白布楼

葵花井

7集:双插柳:本剧故事轮廓与《秦香莲》相似,但其中穿插的神话部分与结尾处,则不相同。本剧又名《孙文秀不认前妻》。皖南花鼓戏亦名《双插柳》,又名《白龟记》,故事情节与黄梅戏完金相同。编入第四集。

卖水记:此剧庐剧称《白灯记》,编入第六集。泗州戏叫《红灯记》,编入第四集。情节基本相同,不少细节都不一样。

双救主:此剧经安庆地区文化局剧目室整理,王湛执笔,改名《女驸马》。后经省黄梅剧团修改排练,洪非执笔,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刘子英打虎:本剧仅在怀宁、潜山部分地区流行,据老艺人胡霞林谈:系潜山一带艺人根据鼓词改编的;又据另一老艺人左世和谈:这个剧本在黄梅戏中流传甚久,该剧是从潜山县武庙乡区发掘出来的,是保存在该地“灯会”的抄本。左世和又根据抄本加以补充,并注明唱腔、抄本,分上、下两本,一至十五场为上本,十六场以后为下本。

青天记

双丝带:此剧泗州戏称《反莱州》,编入第三集。庐剧称《双丝带》,又称《侯美容降香》。本为庐剧流行剧目,但《汇编》未编入。庐剧有金芝、辛人整理本,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8集:

下天台:《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上部。叙述金童、秀(玉)女下凡托生为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

刘凤英修书:《柳凤英修书》是《菜刀记》续本,也就是《蔡鸣凤辞店》故事的延续。蔡鸣凤辞别卖饭女柳凤英回到浠水,柳凤英在店中日夜思念,一夜梦蔡鬼魂来告,回到家即遭杀身之祸,柳醒后即差人到浠水打听,果如所梦。柳为旧情所牵,乃赴浠水祭蔡,业投河殉情。

罗裙宝:此剧又名《罗裙记》。

闹官棚(串戏):《闹官棚》是一组串戏(各个独立的小戏,表现的内容相关,往往串在一起演)。我们搜集到的有:“报灾”、“逃水荒”、“闹店”、“李益卖女”、“闹官棚”、“告坝”等六折。

这串戏表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湖北黄梅遭受严重水灾之后,“八个坝长”(管圩堤的恶霸)上吞“皇款”,下压黎民,当地人民无法为生,只得出外逃荒。穷秀才李益(亦名李应)也逼得无法,去卖亲生之女。而“八个坝长”却在官棚里,花天酒地。具有正义感的瞿学福愤愤不平,大闹官棚,乃去控告“八个坝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人名、地名原都是真实的,由于剧本长期流行,如今已有些误传(如将瞿学福传为得学福)。据说:是由说唱改编为黄梅戏的。至今留下的说唱本,还较为丰富、完整,连瞿学福控告“八个坝长”的状文都保留下来。还有李益得官回家惩治“八个坝长”等情节,没在戏里出现。

大辞店:《大辞店》(张德和)是一组串戏,包括“挖茶棵”、“劝姑讨嫁”、“张三下南京”、“张德和宿店”、“芥菜撇”、“张德和辞店”等。大辞店虽然是表现张德和及其家属的故事;但因为是各自独立的小戏,每戏之间,并不是十分联贯的。在顺序上,有的把“劝姑讨嫁”放在“张德和辞店”之后;也有的把“劝姑讨嫁”放在“张德和辞店”之前。庐剧第四集《大辞店》,皖南花鼓戏第一集《兰衫记》,故事情节基本接近,可互相参考。

私情记:《私情记》包括“余老四拜年”、“张二女观灯”、“余老四吃醋”、“余老四反情”、“张二女相思”、“上竹山”、“余老四充军”等单折。这些单折是各个独立的小戏,一般都是单独演出。但因为都是表现余老四与张二女的恋情,也往往串起来演,总称为《私情记》。庐剧亦称《私情记》,编入第三集。皖南花鼓戏称《余老四》,编入第二集。各剧种大都是散折演出,情节接近,皖南花鼓戏记录较为完备。

9集:

打猪草(此剧又名“偷笋”),闹花灯(此剧又名《夫妻观灯》),蓝桥汲水(《兰桥汲水》又名《兰桥会》,是描写魏魁元与兰玉莲井边相会的故事),罗凤英捡柴(此剧又名《罗凤英砍樵》),卖花篮,卖胭脂,补背裕,送绫罗(此剧又名《赶狗》),绣荷包,送表妹,剜木瓢,纺棉纱,戏牡丹(此剧又名《铁板桥》),卖老布,卖杂货,卖疮药,点大麦,打豆腐,卖斗箩(讽刺懒婆娘好吃懒做的故事,懒婆在做饭等生活方面出了很多“洋相”。此剧又名《懒烧锅》),借妻,钓蛤蟆,登舟筏子,砂子岗,湘子化斋,辞院。

10集:骂鸡,老少换妻,送亲演礼,游春,打纸牌,闹黄府,三字经,二百五过年,打哈叭,瞎子捉奸,瞎子闹店,瞧相,挑牙虫,邀学,讨学俸,打花魁,李广大过门,糍粑案,胡延昌辞店,小清宫,吕蒙正回窑,许士林祭塔,苦媳妇自叹,郭素贞自叹,刘素贞自叹,闺女自叹,英台自叹,赵五娘自叹,花魁自叹,烟花女自叹,恨大脚,恨小脚,姑嫂望郎,张德和休妻,打烟灯,逢人骗,小补缸,补碗,捡柴,染罗裙。

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 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剧情简介[M]. 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 19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