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记者 黄雨晗 彭文君

英姿飒爽的“穆桂英挂帅”、曲调婉转的黄梅戏对唱、反串女角儿的八旬老大爷……丰收节前夕,河北保定一个小山村举办的一场特殊“村晚”火上了热搜。村民们坐在一起,载歌载舞,用自己的方式欢庆今年的丰收。

22日上午,纵览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场“村晚”的举办者甄淑梭。她今年53岁,来自保定曲阳县,是一位京剧刀马旦演员,有40年的戏龄,被网友称为“牛棚穆桂英”“抖音第一刀马旦”。今年的“庆丰收村晚”,她已经在不同的村子里免费举办了11场。

“以前秋分,儿女们都会抽空回家帮老人收庄稼,一家人再一起吃顿团圆饭。在村里,这是很喜庆的日子。”甄淑梭微微叹了口气说:“现在年轻人越走越远,回家并不容易。我就想通过这场‘村晚’,把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淑梭在村里做义演。(供图/甄淑梭)

在甄淑梭的童年记忆里,搭台唱戏是全村唯一的娱乐节目。13岁那年,她被《呼延庆打擂》中飒爽英姿的女将所吸引,便开始学唱戏。哪怕冬天脚生冻疮溃烂,疼得走不了路,她也从没想过放弃。凭借着一股子韧劲儿,甄淑梭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1985年,甄淑梭考入唐县梆子剧团;1990年,她回到曲阳县评剧团,并结识了同为剧团演员的丈夫;1994年,北方的戏曲市场日渐凋零,为了生计和热爱的戏曲事业,夫妇二人南下温州发展,这一去就是25年。

“到了温州我才发现,团里都是国内有名的演员。”由于不自信,初次登台的甄淑梭频频出错,抛起的刀没接住,抛过来的枪没踢着,翻跟头也差点儿摔着。当时她整个人崩溃大哭,剧团里的一位老演员安慰她,说她资质很好、有潜力,千万不要放弃。

这一番话说进了甄淑梭心里,她把泪水一抹,发誓要闯出个名堂。经历半个多月的刻苦练功后,甄淑梭再上台,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唱、念、做、打行云流水,赢得满堂喝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淑梭本人。(供图/甄淑梭)

平日里,甄淑梭经常琢磨动作,在自己的角色和表演形式上寻求突破。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加深难度,练成了靠旗挑枪、靠旗转刀这些高难度动作。她以“妞妞”的艺名在温州戏曲圈闯出了名气,被观众称为“温州第一刀马旦”。“那时候演出特别多,最多的时候,一个月30天能演60场。”甄淑梭说。

无奈好景不长,近年来,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的生意也越来越惨淡。2020年,甄淑梭和丈夫离开了打拼了25年的温州回到曲阳,把京剧舞台搬到了线上。

闲不住的甄淑梭拍短视频、开直播记录自己的练功日常。乡间小路、锅灶旁、街道边,随手抄起的一件物品都能成为她的道具。她能把2米长的烧火棍舞得虎虎生风,也能用肩膀控制动作,让背后的靠旗不停地转动一把刀。这些精彩的绝活和眼花缭乱的动作,让她在网络上收获了大量粉丝。这两年,她又拽着丈夫一起,开着车载着戏服和行头,在保定的各个山村里为老人们义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甄淑梭在东神山村“村晚”上表演。(供图/甄淑梭)

上热搜的,是甄淑梭在涞源县东神山村举办的这场“村晚”。当时,上台表演的不只是甄淑梭,村里留守的老人们也是“村晚”的主角儿:两位六十多岁的大妈表演了黄梅戏《夫妻观灯》,过了把戏瘾;爱好吹电管的农村大叔,第一次在人前展现才艺;最惹眼的要数80岁的贾大爷和他75岁的老伴,年过八旬的大爷反串了一把女角儿,唱到兴起,亲了老伴儿一口,逗得线上线下观众一片欢乐。

令甄淑梭印象深刻的是,表演完后,村里十几个老人围着她,不停地夸赞、感谢她。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你表演得太好了,太卖力气了。我们已经很久没看到这种戏曲表演了。”听着这些话,甄淑梭眼眶逐渐湿润了。

“这些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很单调,我很高兴能通过这次活动把温暖送到他们身边,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甄淑梭说,这次活动不仅受到了老人们的好评,很多不能回家的年轻人也通过直播间一同庆祝了今年的秋收。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还会继续把演出送到老人面前,继续把“村晚”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