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王羲之行草书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作为“书圣”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作品,它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唐代以来学《兰亭序》的人不可谓不多,但它真能代表羲之行书的最高水平吗?真的值得我们去学吗?恐怕未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兰亭序》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头宝”,他不仅自己临摹,还命当时的顶级书法家们都来临写拓印,其中冯承素的“神龙本”采用“双钩填墨”仿制,最接近原作。所以,当《兰亭序》陪葬昭陵后,它就成了“最佳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一直以来《兰亭序》都存在真伪之辨,不论是内容还是书法,都被怀疑不是出于王羲之之手,过于妍美矫饰的用笔,还被李白、张怀瓘、韩愈批评是“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与“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历史记载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建国以来考古出土的东晋书法,也证实了在当时还没有这样成熟美艳的行书。另一方面,《兰亭序》过于繁琐的用笔,以及“神龙本”存在的瑕疵,都很难把握,很有可能被误导,并不适合作为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

与之相比,有一件作品更胜一筹,不论是笔法的丰富性,用笔的精湛程度,情感的饱满还是作品的真实性,用书法家邱振中的话说“可以满足您对王羲之用笔的一切想象”,它就是《丧乱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共8行、62个字,也是唐代双钩本,完成后不久就被日本遣唐使带回国内,被岛国皇室珍藏了1000多年,如今藏于东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与《得示帖》《二谢帖》合裱于一卷,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丧乱帖》写于王羲之极为悲愤之时,他得知祖坟被毁,心痛欲裂,于是挥笔写下此帖,没有刻意安排布置,笔画、结字再到章法完全是笔随心走、人书合一,这正是“书无意于佳乃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丧乱帖》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卷细腻精湛,笔画苍劲刚健而不失姿态,字径大小、笔画粗细、用墨浓淡极富节奏感,如“离”字浑实饱满,几个“痛”字对比明显,流露出情绪的起伏。绞转连带,调锋衄挫,用笔自然精到。结字奇崛多变,无丝毫雷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丧乱帖》字字精湛,笔笔工稳,情到深处自然称绝,是我们学习魏晋行书的上佳法帖,如果我们能将此作临摹通透,古人用笔也就掌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我们将王羲之《丧乱帖》珂罗版进行了超高清12色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非常便于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