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去年夏天,从短视频平台上线的短片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带红网络。一时间,大家对于流失海外的国宝这一事实,再度开始审视热议起来......
中国近代,列强侵略,鸦片横行,致使中国的很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令人痛心。大家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无不感伤......
国宝流失海外的主要方式:
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
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
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
那么,大家都知道有哪些国宝依旧流失海外吗?今天我们来说一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
一、东晋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创作的一幅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
《女史箴图》卷(宋摹),东晋,顾恺之绘,纸本,墨笔,横601厘米,纵27.9厘米。
《女史箴》是西晋广武侯张华所写,文字内容是关于女子的德行操守,以教化训诫为目的。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加以描绘,使之通俗易懂。现存《女史箴图》最早的画本是唐代摹本,原为清宫旧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全图有画11段,分别为“樊姬感庄”、“卫女矫桓”、“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防微虑远”、“知饰其性”、“出其言善”、“灵监无象”、“欢不可以渎”、“静恭自思”、“女史司箴”。
女史箴图描绘的是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
然而,这幅珍贵的画作在1900年的庚子之役中,被英军掠夺并流失海外,现存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
二、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截至2020年12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在内的七尊圆明园流失兽首铜像通过不同的方式回归祖国 。
其中,猪首铜像和马首铜像由何鸿燊先生分别于2003年和2019年出资购买后送归国家 。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 。2019年11月13日,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回归圆明园永久收藏。而剩余五尊仍下落不明。
三、南宋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茶碗是南宋时期的传世孤品,以其自然窑变产生的独特纹样而著称,这些纹样犹如深夜大海边的璀璨星空,充满了神秘和浩渺之感。因此,其在宋代备受推崇,甚至被誉为国宝。
虽然曜变是建盏中至高无上的釉色,存世量极少。但是目前全世界仅有三件半宋代曜变天目存世,其中两件却在日本被奉为国宝,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四、唐代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是唐朝阎立本作品,目前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历代帝王图是我国肖像画的见经典之作。也是代表初唐时期的人物画像的最高水平。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中有这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代帝王图在清代被收藏于皇宫,后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后变卖,被汉奸梁鸿志所得,梁鸿志将其卖给美国人邓曼,邓曼捐赠给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五、金刚经扉页版画
金刚经估计很多人都了解,甚至很多人小学就知道。
金刚经扉页版画是中国唐代木刻佛经版画,并在1900年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它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版画,雕印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此版画的原作是由七张纸拼接而成,卷末印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刊记。
金刚经扉页版画的内容描绘的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长老须菩提说法的场面。布局饱满严谨,线纹细密流畅,墨色均匀,刀法熟练,能够准确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情态以及缛丽的幡帐、花砖等细节,显示出雕版印刷的技法在当时已相当成熟。
然而,这幅珍贵的版画作品已被英国人斯坦因掠往国外,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古代印刷品流传下来的实物十分稀少,这幅经卷在宗教史及佛教美术史上都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六、商代虎食人卣
商虎食人卣(yǒu)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是商代的盛酒器,共有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宁乡市沩山乡境内),后来都流落国外,一件藏于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一件藏于日本住友泉屋博古馆 。
其中以日本泉屋博古馆所藏较著名,通高35.7厘米,重5.09千克;法国馆藏高35厘米,长20厘米。这两件虎食人卣,虽然尺寸相差不多,但依据铜卣多为一大一小的特殊配置,这两件应该不是一对。
卣作为一件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代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艺术与历史价值颇高。它被赞为“青铜器之奇珍”,对后世青铜器影响深远。
虎食人卣原为中国皇室所藏,后流落民间。1900 年,八国联军入京,将其从故宫掠走,现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中国政府与民间多次索还,皆遭拒。
七、唐代丧乱帖
《丧乱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双钩廓填,白麻纸墨迹,笔法精妙,结体潇洒,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丧乱帖》8行62字,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
丧乱帖流落海外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唐朝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前后,日本遣唐使得到了王羲之《丧乱帖》的摹本。这份摹本虽然可能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但对于日本来说却是极为珍贵的瑰宝,因此被日本天皇所收藏。后来,由于战乱和其他原因,王羲之《丧乱帖》的真迹失传了,而日本保存的这份摹本便成为了孤本,极为珍贵。
此后,《丧乱帖》一直在日本皇室中被珍藏,直到1892年,清政府驻日钦使随员、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了这份摹本,并将其消息带回国内。但遗憾的是,杨守敬带回的只是《丧乱帖》的印刷品,摹本真迹仍然留在日本。
八、乾隆大玉山
乾隆大玉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玉器,原属圆明园珍品。它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石,重640磅。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岩下露出亭台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宽阔平滑处,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涂以红色。这座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个。
然而,不幸的是,在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事件中,乾隆大玉山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今收藏于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这座玉山不仅代表了清代玉雕工艺的高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屈辱与沧桑。
九、明代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然而在清末的动荡时期,这部珍贵的百科全书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永乐大典》的册卷被劫掠或损毁。
此外,还有一些《永乐大典》册卷通过各种途径流失到国外,或为私人收藏,或为外国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如今《永乐大典》已知仅存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外国书柜、库房中。
有人说,如果对中国文物感兴趣,你可以去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卢浮宫......
圆明园珐琅侍女酒壶
法国枫丹白露宫藏
韩干《照夜白图》
大都会博物馆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
山西广胜寺炽盛光佛壁画
波士顿美术馆藏宋徽宗《五色鹦鹉》
大英博物馆
双羊青铜尊
大英博物馆
明代龙纹琉璃
岂能不叹......
像这类流失海外的国宝数不胜数,而想要从外国人手中拿回我们的国宝,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相信随着我们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这些国宝的回归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