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的儿子曹植,虽然野史上都在传他跟曹丕的老婆甄宓不清不楚,但人家并不是痴情的单身小叔子,人家可是有家室的。作为曹操的嫡子,曹植的老婆来头可不小。崔氏出身于关东望族清河崔氏,叔叔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崔琰。
然而可惜的是,崔氏的命运很凄惨。铜雀台宴会上,由于衣装过于华美,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被曹操看到后,就下令将其赐死了。
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众所周知,曹操主张节俭,多次下令倡导简朴,自己也是粗衣布鞋,不着华丽的服饰。所以崔氏衣装过于华美确实有可能触犯到曹操。但如果因此就赐死儿媳,未免太过较真。
当然,我不排除曹操这样做可能真的是为了树立典型。毕竟曹操这个人,出身军旅,对于违反禁令的惩罚乃是相当较真。当初他的坐骑受惊而踩踏青苗,曹操削发以待削首,以此来维护自己所定的规矩。如今崔氏作为曹家人,公然违反自己的禁令,自然可能会被曹操拿来树立典型。
但如果结合崔氏的家世背景与曹植的身份,其实我们有理由怀疑,曹操这样做或许另有深意。
首先,曹操赐死崔氏,意在敲打曹植。表示世子之位已定,曹丕成为了赢家,你曹植不要再有什么想法,最好是老老师实的接受失败,退居幕后,不要出来抛头露面。不然就会像你的妻子一样,当父亲的可不会手下留情。
其次,崔氏之死,很可能是受到叔叔崔琰的牵连。
崔琰可是一个厉害人物,师从大儒郑玄。东汉是儒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郑玄作为一代一代儒宗,在儒家地位崇高,连孔子后人孔融都对其礼遇有加,执弟子礼仪。至于刘备公孙瓒这些人,见到哪都得尊称一声老师。
得益于郑玄弟子的名头,崔琰在关东河北一带名声很不错。他也因此被袁绍征召至帐下,为其做事、而袁绍被曹操攻灭之后,曹操也将其招揽到麾下。曹操对崔琰礼遇有加,不仅委以重任,让他辅佐世子曹丕。还让曹植娶了崔琰的侄女儿,让曹家与清河崔氏结为姻亲。
看得出来,崔氏之所以能够嫁给曹植,成为曹家的儿媳妇,很大程度上源于崔琰的影响力。仅从家族势力而言,清河崔氏虽然也算是河北望族,但其影响力远不如陈家、许家、杨家、荀家这些大家族。况且曹操向来主张打压豪族士族,重用寒门子弟,他很少会采取所谓联姻的方式去结交豪门士族。
所以,曹操更加看重的是崔琰,这位当代名士,儒家正宗,无论能力还是声望,都值得他去结交。
不过,成也崔琰,败也崔琰。曹植发妻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崔琰。
崔琰作为一代名士,有着名士的通病,那就是过于刚直,一点儿也不圆滑。这个人向来是对事不对人,有话就说,不分场合与时间。通俗点儿讲就是不会说话,情商低。
当初在袁绍麾下就是以敢于直谏爱怼人著称,下到袁绍麾下兵将,下到主公袁绍本人,崔琰都没放过。当初崔琰刚刚被征召,作为一名职场新人,看到袁绍兵将盗墓求财,直接就说袁绍你该管管你的兵了。
后来到曹操麾下,他也是一点儿不改。曹操刚刚拿下冀州,他就怼曹操的政策不对,说他不仁。这些话虽然不好听,但说得有道理,曹操自然不会与他计较。但是,崔琰这种正直的脾性,终究是会吃亏的。
果不其然,在后来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争中,崔琰就惹到了曹操。当时曹操在曹丕还是曹植之间举棋不定,于是以密函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这种事儿,从来都是烫手山芋,底下大臣们也不敢直接表态。只有崔琰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拥护曹丕。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琰以死守之。”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家曹操是想要秘密商量,让底下人给点意见。崔琰不仅直接表态,更是公开站队。这让曹操非常恼火,世子之争自此便没有了回旋余地,毫无退路,你曹操必须要表态。而且这么一顶春秋大义的帽子扣下来,我岂不是不选曹丕也不行了?
曹操何许人也?出了名的小心眼儿,直接就把崔琰给记恨上了。后来找机会将崔琰下狱,最后迫害赐死。
说实话,崔琰其实挺冤的,当初拥护曹丕他绝对是没什么私心的,单纯的就是遵循古制礼仪。否则凭借自己侄女儿是曹植发妻这层关系他就应该站队曹植,而不是曹丕。但是没办法,谁叫你惹了曹操呢?
而崔氏作为崔琰的侄女,曹植的发妻,随着叔叔和丈夫的双双失势,其在曹操眼中也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拿来当作立法之典型,再好不过。曹操赐死违反禁令的儿媳,这在老百姓看来,就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啊,大家自然会拍手称道。而对于那些富人来说,曹操连自己儿媳都会杀,他们要是违反法令,难道曹操会放过他们吗?
不得不说,曹操这个人是真厉害,其手段虽然有些狠辣甚至无情,但是其起到的作用却是极好。
当然,本质上还是接班人问题,曹植的党羽势力非常大。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江东刘表,袁绍家族衰败就是先例,干掉杨修是清除曹植的势力,赐死崔氏也是在打压曹植的势力。清河崔氏可不仅仅是崔琰一人,他们可没有崔琰这般讲原则,而没了崔氏这层关系,崔家人还会站在曹植这边吗?
正是如此操作,才让后来的司马家族有机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当时曹丕仙去,如果迎回曹植辅政,历史可能就要重新编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