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讲《传习录》里,王阳明和陆原静的来往书信,王阳明说:你的来信里写到:

“前人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明得尽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浑化渣滓?”

以上是陆原静在信中问王阳明的内容,质美者就是根性比较好的人,那么良知就容易彰显而明,私欲渣滓就容易浑化,我们先来看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

王阳明说:良知原本就是自明的,了了常知。气质差的人,不但渣滓多,遮蔽也厚,于是他的良知就不容易彰显。

气质好的人,本来渣滓少,遮蔽也薄,稍加致知的功夫,他的良知就能晶莹透彻,渣滓很少,就好比沸汤中的浮雪,怎么能成为障碍呢?

这本来不怎么难懂,这个问题你之所以存在疑问,大概是因为对“明”字不理解,其中也夹有欲速之心思。

从前,我曾与你当面探讨过明善的问题,“明则诚矣”,并不是像后世儒生所讲的明善那样简单、浅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王阳明说「良知本来自明」,这个明就是历历孤明,了了分明,也就是老子说的“明白四达”。

这是体现了良知原本就什么都知道,能明一切是非善恶,所以才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就犹如镜子,能照见一切事物的真相,明万物之理,这是镜子本来就有的能力,犹如良知本来就能明一样。

我们常说一念不觉,而生根本无明,这个时候就是不明万物之理了,被迷了。

一旦觉醒,性觉必明,此时便打破无明。所以蕅益大师说:“自诚明者,犹《大佛顶经》所谓性觉必明。”

在儒家《中庸》里则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关于“自诚明”和“自明诚”的区别,我们在《中庸》里有详细讲过,这里就简单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