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乱世,正所谓乱世则必出英雄,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诸侯与枭雄的起落与兴衰。

经历长时间的斗争之后逐渐形成了三分天下的相对稳定局面,那些渴望一统天下的统治者,最后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唯独一人不同,他就是司马懿。

被人称作“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在曹操之时选择隐忍,曹丕时崭露头角,随着曹睿当政而掌握兵权。

不久后更是一举夺权,司马懿临终之时,大魏朝政已经完全被掌控,但他却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不得为我扫墓。

当时大伙都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照做。

直到过了千余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他果然是老奸巨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起而效仿的担忧

司马懿的行事作风偏向保守,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比如前期的隐忍不发,以及和蜀军对峙时采用的坚守战术,无时无刻不在体现司马懿的城府,无论是战争形势还是政治权术,他都追求稳中求胜,消除后患,立遗嘱禁止扫墓也有这方面因素。

司马懿之“自绝香火祭祀”的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有人效仿类似手段发动政变夺权。

“高平陵兵变”是司马懿掌权的决定性事件,由于讨伐蜀国立下了战功,司马懿被曹睿册封为辅政大臣,曹芳继位之后又被加封为太傅。

因为改朝换代期间讨伐蜀国失利,引起了曹魏内部政治体制的变动,改革受挫后官僚皆有僭越的倾向。

司马懿则趁此机会韬光养晦,为夺权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平元年,曹芳前去高平陵祭祀先祖,曹爽兄弟二人随行,司马懿终于决定动手。

此次政变过程中司马懿的做法堪称“经典”,不仅城府极深且手段十分高明。他在暗中调拨兵马的同时以“先帝辅政大臣”的身份以朝中臣子“异变”为理由请求太后降旨,这才是政变的关键所在。

其一,曹爽一党与皇室存在固有矛盾;

其二,皇帝在外祭祀,请太后懿旨并不为过。

有了这两大前提,司马懿就做到了师出有名,既绝了天下人之口,又通过曹爽的过错,消减了朝中曹魏元老可能出现的敌对情绪,乃是良策。

在完成军事部署之后,司马懿才将一系列事情告知正在祭祖的皇帝知晓,营造出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

这项举措,再度确定自己出兵合法性的同时,又对曹爽展开了心理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曹爽不仅面对司马懿太傅的身份,还有朝中严峻的形势和自身的罪状,另有太后讨贼的明诏和大军压境,步步紧逼之下,曹爽已无回旋之余地。

最终在朝臣的轮番劝说之下,曹爽拒绝了手下“拥兵自重,伺机反扑”的建议,选择了投降。

就这样,已经风烛残年的司马懿未曾消耗一兵一卒,仅用一系列的智谋运作就让曹爽不战而败。

曹魏大权从此开始被司马一族完全掌握,而司马懿也算是为后人留下了一整套“篡权夺位”的最佳手段。

他之所以在临终之时告诫子孙后代不准为他扫墓祭祀,就是怕又有人效仿当年的自己,假借扫墓的契机再次发动类似“政变”。

这堪称天衣无缝的毒计如果用在自己人身上,那司马家族将陷入危机。尽管这种事情发生概率很低,一向谨慎的司马懿也不得不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避免寻仇问罪

司马懿禁止后人扫墓祭祀的第二大原因,就是为了避免留下千古之骂名,打扰自己死后清净。

从高平陵政变的发动来看,司马懿的做法合情合理,但在政变成功获得权力之后,他却做出了血腥残忍的事情,这一行为将引得人神共愤。

司马懿除掉自己的政敌曹爽,这本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当年劝降之时,他曾对曹爽作出政治性承诺,“如若投降,唯免官而已,以洛水为誓”,当时还有众多官员作保,这才是真正动摇曹爽的地方。

当时的人深受宗法制度的熏陶,人与人交往皆信守承诺。

但司马懿却出尔反尔言而无信,从最开始对曹爽等人的监视,很快就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等人抓了起来,并开始在朝中大肆搜捕所谓“党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前魏国的国家中枢已经悲剧司马懿掌控,所以群臣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人被定罪。

最后司马懿甚至还歪曲《春秋》之中的大义,称自己执法极为公道,以先贤之经典作为自己冠冕堂皇的借口。

根据史书记载,司马懿“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与张当俱夷三族”。

曹爽及其亲信在内的七千余人全都被冠上造反的罪名,打入监牢之后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为了斩草除根,司马懿实施连坐,夷灭三族,无论男女老少,甚至连外戚亲属都被杀死,无一幸免。

司马懿的失信和大屠杀行为,在当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百姓对此前一直遵守的周秦礼仪产生了极大怀疑,朝中的官僚大臣也滋生出不满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后续论功行赏之时,以太尉蒋济为代表的官员,还拒绝了司马家族的册封。

司马懿自己心里也知道,这样的行径会招来后世之千古骂名,但为了权力又不得不为之。

他知道此前所做的一切,会让自己在死后依然不得安宁,为了不牵连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干脆立下遗嘱不允许扫墓祭拜,后代的骂名让自己一人来承担。

如此深仇大恨,将来被不满之人挖坟掘墓也不是不可能。

为了死后安宁,司马懿干脆放弃了百年后的香火供奉,让心怀仇恨之人不能通过子孙找到自己的陵墓所在,一千七百余年之后依然无迹可寻,真可谓老奸巨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司马懿的极端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嘉平六年夏侯玄便联合李丰起兵讨伐司马家族,曾经忠心于司马家族的朝臣也多有背叛者,这和当年司马懿额恐怖手段存在密切联系。

即使如此,司马懿当年所立的遗言依然被世代遵守,无人祭祀。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历史人物研究与评介必须关注的五个维度——从朱子彦《司马懿传》说起》楼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