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军打仗在行军打仗之前,最重要的准备便是“粮草”,其实这是分开的两个字,一为“粮”,乃是战士们的食物,二为“草”,这是给战马的食物。

而如今,我们也可以把他看作是行军打仗前期物资的准备。

在长征时期,我党为了完成这项伟大的任务,突破各种艰难险阻筹措粮食,有一支队伍,为了完成筹粮这一特殊的任务,历尽艰险,有60多名女战士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征中的筹粮

自从蒋介石把枪头彻底对转中共之后,我们便开始了数次的“反围剿”大战。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我党的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的转移,从中央根据地转到陕甘革命根据地。

关于粮食,其实在长征之前红军就做了一定的准备。

1934年春天国民党军队逼近苏维埃国家银行所在的石城时,博古等人便采取了非常措施,把苏维埃政府埋在瑞金附近山洞里的金银财宝都挖了出来。

并且把这些财宝分给各个军团,以便离开苏区后能够有钱采购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当时负责后勤和军工生产的陈云就筹集了60万担的粮食。

即使是这样,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所以红军依然难以摆脱部队粮食供给随时存在不足的问题。

因为每一名红军能够带的粮食是有限的,当时每名战士只能携带四五十斤重的东西,筹措再多粮食也没有办法全都带走。

而且按照每人每天大约吃1.5斤的粮食来算,不到两个月红军所携带的粮食就会耗光。

所以怎么保持粮食补给,怎么筹措粮食,是红军长征中十分关键且重要的一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要考虑从怎样的途径用怎样的方法筹措粮食之外,红军还要面对一个困难,那就是国民政府对我们实行的坚壁清野政策。

1935年,蒋介石命令各省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军队做“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的工作。

就是让地方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到处修筑防御工事,将地方上一切可供军用的物资,尤其是民间的粮食、牲畜一律运往碉堡围寨或县城里面,同时集中壮丁坚守营垒或据点。

以此迫使红军无法就地补给,从而达到“饿死”和“困死”红军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民党将粮食集中起来,第一是想要凭借粮食守住据点;第二则是断绝红军的粮食来源,使红军为了补充粮食不得不四处流窜,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稳固后方。

当时国民党坚壁清野的方法是:

为防止红军获取粮食,国民政府训令各县县长,如果“防区”内有坚固碉堡或围寨,各县富裕人家将谷物等粮食运存寨堡,每人只留不超过十天的口粮;

没有坚固寨堡的地区,粮食分别存放于各佃户,或寄存于亲友之家,或藏于偏僻山洞与险要岩穴之中;靠近县城的地区,民众需要将粮食运存县城内。

倘若红军“逼近”,粮食来不及搬运时,富裕人家须将所存粮食借给附近的贫苦人家,或用火焚烧,以免资助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国民党的严防死守,加上红军长征时期途径的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地区,对外来的红军不太了解,找粮食更是难上加难。

但哪怕是有千难万险,我们的同志们都咬牙挺住了,哪怕献出生命都在所不惜,就像是那六十多个为了筹措粮食英勇就义的女战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