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剧目、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精心创排的原创歌剧《桃花扇》,将于9月22日19:30在淮安大剧院上演。该剧改编自清代文学巨匠孔尚任的同名传奇剧本,是继昆剧《桃花扇》的成功之后,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再度诠释经典的创新探索。为了深入了解该剧的创作理念与独特之处,“紫金文艺评论”特别采访了该剧的主创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梗概

崇祯末年,媚香楼,侯方域与李香君情定终身的时刻,也是一切悲剧的开端。李香君说服侯方域拒绝奸臣阮大铖的拉拢,侯方域题诗扇为信物以赠香君。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使计诬陷,逼得侯方域避祸远走。自此二人天各一方。香君被逼改嫁,以死相抗,血溅诗扇。侯方域收到诗扇、赶回秦淮时,香君已被选入宫中,人去楼空。清军渡江,南京城破。李香君、侯方域在战火中重逢于媚香楼。历经家国破碎、命运变迁,相对默然,再回不到从前。早怀死志的香君决然坠楼,只余一柄桃花扇……

紫金文艺评论:为什么将《桃花扇》改编成歌剧?

导演张曼君:《桃花扇》是一部冠绝千古的历史传奇,是古代戏曲历史剧作的高峰,也是一个具有古典气质与意蕴的金陵故事。江苏有丰盈厚重的文化沃土,观众也有很好的审美文化基础,我们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做出有益的、主动的、自觉的探索与尝试。

紫金文艺评论:对原著进行剧本改编时,主要遵循了哪些原则?做了哪些重要的改动和创新?

编剧罗周、王静怡:歌剧版主体情节内容延续原著多线叙述的复合型叙事结构,围绕男女主人公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事,直面人物命运斗争的苦难,直面南明灭亡、江山易主缠绕纠葛的悲凉。但结局部分做了改动,最终让侯方域、李香君从原著中的双双入道,改成“相望而终”。在时代的跌宕中,期盼已久的“你在我也在”却物是人非,沦为“原来你不在我也不在了”的悲凉。《桃花扇》严格来讲并不是一部爱情戏,它是把爱情作为载体,来描写更广阔的世界,抒发人生感慨。相信借助歌剧的本体特色,《桃花扇》的离合之情、兴亡之感将有更宏阔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作为民族歌剧,《桃花扇》在音乐、视觉呈现方面,如何做到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作曲吴小平、潘磊:我们在歌剧融入戏曲音律,在创作中加入了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戏曲资源,使之成为歌剧“咏叹”的源脉。比如,作为全剧登场第一人,苏昆生一把三弦,开腔就是一段地道的苏州评弹,立即将人们带入清隽典雅的戏剧意境;为展现李香君才情,歌剧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昆曲《牡丹亭》“游园”一段;李贞丽的核心音调则明显取材于江苏民间小调《拔根芦柴花》……昆曲、评弹、民间小调和锣鼓韵致,让人可以立刻分辨出江苏的味道。现场观众还可以听到,琵琶对于李香君、笛子对于侯方域的托腔和跟奏,以及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交相辉映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服装设计阳东霖:歌剧《桃花扇》的服饰将会有新的美学突破,尤其是地方非遗元素的融入,比如会加入昆曲服饰的用色、写意和留白等艺术处理方式。另外,本剧的服饰还会突出一种“华贵感”,华贵不是华丽,而是一种精致之美,是一种符合中国东方古典美学的艺术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金文艺评论:《桃花扇》作为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其在当代社会有何重要意义?通过这部歌剧,您希望传达给观众哪些思想和情感?

导演张曼君:李香君自觉地介入民生、关注时局、关心政治,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国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和侯方域的爱情便难以依存。从民族的角度、国家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人物和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国破家亡时,我们的命运也不在自己手中,而国家昌盛繁荣时,人们才能幸福美满。李香君纵身一跃,她用这样悲壮的举动告诉我们,有国才能有家。这也是《桃花扇》所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