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封建王朝,它拥有当时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但军事实力却一言难尽。

北宋时期的都城汴京,堪称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只可惜在靖康之变后沦为一片废墟。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老百姓,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且精神生活也十分丰富。

他们在闲暇之时可以去逛夜市,去勾栏瓦舍看表演,简直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

就算是生活在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也可以过上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从北宋大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汴京老百姓生活的热闹场景。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任何社会中都有穷人,他们的生活自然无法和城市居民相提并论。在没有战乱的时候日子尚能过得去,一旦爆发战争就会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都对北宋老百姓的生活倍感兴趣,比如,他们平时的饮食、服侍和生活条件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一隅。

众所周知,在北宋之前尚未出现棉被这种神奇的东西,那么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季,人们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对于现代人而言,棉被只是一种普通的寝具,而且棉被的种类和样式,简直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

对于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而言,冬季的时候室内有暖气或地暖,或者可以开空调御寒,根本用不着盖太厚的棉被。

但是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宋朝之前,还没有出现可以御寒的棉被,人们御寒的方式也称得上五花八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取长补短,建筑为王

很多北方人经常感叹:“现在的冬季没有以前冷了,会不会又是暖冬呢?”在古代可没有所谓的暖冬一说,冬季的时间不仅十分漫长,而且气温也比现在低很多。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曾出现过有史以来最冷的极寒天气,究竟有多冷呢?据说,就连位于安徽的太湖、湖南的洞庭湖都结冰了。

要知道安徽和湖南,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地区,甚至可以说更接近于南方地区。这两个地方都饱受寒冷的折磨,更何况是东三省呢!

所以,为了保证冬季不被严寒冻死,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老百姓,在建造房子时多以砖瓦结构为主。墙壁厚度一般都不低于40-50厘米,这样才能抵御西北风的吹袭。

仅有厚实的墙壁还不能达到完全御寒的目的,所以房顶的材质都以木材和茅草为主,然后再加盖一层瓦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还要搭建一座号称北方御寒神器的火炕,说白了就是用砖石垒出一个空心长方体,里面需要设计几个烟道,外部还要竖起一个烟囱。

相信住过北方火炕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暖。即使外面零下几十度,甚至还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室内却始终温暖如春。

兽皮大衣,保暖时尚

当然,仅有牢固的房子和火炕还不够,在那个野兽满山跑的时代,猎户们还会上山打黑熊、老虎、豹子等。

然后,用这些动物的皮毛制作兽皮大衣,或者是兽皮褥子、被子等。不仅光滑细腻、柔软贴肤,而且御寒效果也相当好。

不过现在肯定没有人敢这样做了,毕竟这些野生动物都被列入了《动物保护法》。

但是在宋朝之前,甚至可以说在清朝灭亡之前,用兽皮做衣服或被褥,还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柴御寒,方便廉价

对于生活在宋朝之前的老百姓而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所限,他们无法像富人或贵族阶层一样,使用暖手炉或地炕御寒。

但这也难不倒他们,毕竟大自然中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宝库,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青壮年男子就会上山砍伐木材。

然后,将木材劈成木柴,留待冬季时御寒所用,可以说对于绝大多数贫苦老百姓而言,烧柴御寒是最普遍的过冬方式之一。

另外,还可以将木柴烧成木炭,相比于烧柴而言,烧木炭御寒的方法更有效。但并非所有人都烧得起木炭,这一点从《卖炭翁》中可见一斑。

老百姓为了一家人的口粮,往往都会在山中烧炭,然后穿着单薄的衣服赶着牛车,在大雪纷飞的冬季进城卖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稻草和芦苇花御寒

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往往都十分艰辛,他们为了过冬也是绞尽脑汁,很多御寒之物都是就地取材。

比如,秋季时积攒大量的稻草或枯草,一面可以用来烧火取暖,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当做被褥,也可以起到简单的御寒作用。

或者将稻草制作成床垫,铺在冰冷的木床上,也可以起到隔凉、保温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将稻草编织成草席或被子,盖在身上也能让身体感受到温暖。

芦苇花是一种既廉价又具有保暖功效的植物,它们一般生长在水边,秋季时在大风的吹袭之下,会绽放出类似棉花的毛绒物质。

老百姓将芦苇花收集在袋子内,就可以将其当做褥子或被子盖在身上,松软、轻盈的质感,感觉就像盖上了一床厚棉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柳絮、麦秸也都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它们的作用和芦苇花或稻草一样,都可以放入袋子中当做御寒之用。

这些看似廉价的东西,实则却是很多穷人冬季的必备之物。很多人甚至将其放在衣物中,充当棉衣使用。

虽然听起来有一点心酸,但对于穷苦的人家而言,这些都是不需要花费任何钱财,就能轻而易举获得的御寒必备之物。

穿不起皮草又用不起兽皮被褥的穷人,还可以在冬季来临之前,用麻布也就是所谓的粗布,制作一套防寒的棉衣、棉裤。

只不过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群来讲,粗布衣裤足以起到御寒过冬的作用。但对于北方人而言,如果不在其中添加芦苇花或柳絮等,那么就只能等着被活活冻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贵们的御寒之物

在古代社会中,权贵阶层不仅拥有普通人难以逾越的权力,而且在物质上也是应有尽有。即便他们没有棉被,但却有一种叫做“丝衾”的御寒神器。

所谓“丝衾”就是用丝绸做成被套,然后在内部填充鸭绒或鹅绒等物质,性质有一点类似现在的鸭绒被或羽绒服等。

试想一下,穷人们为了过冬只能选择芦苇花或稻草,但当时社会中的上层人,却已经开始盖鸭绒被了,这种差距难免会令人心生羡慕之情。

相比于寒冷无比的北方而言,南方的冬季主要以湿冷为主。贵族们为了远离寒气和潮气的侵袭,往往都会使用铜盆取暖。

简单说就是在铜盆中放入木炭,然后将其放在屋子的正中间,这样就可以起到祛湿和御寒的作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宋末元初之际,棉花这种神奇的东西,终于被人们应用到寝具之中了。使用质地柔软、保暖性强的棉花制作的被子,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

当时,主要以锦被为主,就是用绫罗绸缎当做被面,然后在被子里面填充大量的棉花。盖在身上不仅轻盈保暖,而且还非常便于收纳。

在狂风怒吼、大雪飞扬的冬季,贵族们躺在名贵的红木大床上,铺着柔软、贴身的棉花褥子,盖着宽大、厚实的棉被,这种感觉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

如果说被子是宋朝时期才诞生的神器,那么棉花传入我国的历史更加悠久。只不过当时受地理因素所限,故此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

棉花历史,悠久绵长

棉花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但其原产地却并非我国。据一些资料自己,印度是发现棉花最早的国家,而且也被认为是棉花纺织业的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国则在约两千余年前,才发现了棉花,并用其纤维物质作纺织原料。只不过当时仅局限于广西、云南和新疆等地,并且尚未大面积种植。

以至于古代社会中的很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棉花这种东西的存在。而且,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较为落后,无法满足老百姓的使用需求。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古代的棉花还曾被当做贡品运抵京师,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棉花,所以才会造成棉被诞生时间相对滞后。

宋代之所以出现棉被这种御寒之物,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业活动和小手工业者行业十分繁荣。

所以,才会将棉纺织技术推向一个新高度,继而才出现了棉被。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棉被开始得到有效推广,渐渐地成为了家庭中的必需的御寒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简直是千百年来最幸福的一群人。夏季天气炎热时可以吹空调、吃冷饮,冬季严寒时可以用地暖或盖棉被。

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如今的棉被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既有棉花制成的被子,也有羽绒被、太空被等不胜枚举,远比古代人幸福几千倍。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