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我们在全球化带来的新视野中再次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郑成功不仅是驱除荷虏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还是大航海时代中国少有的拥有海权意识的领导者,是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国际人物。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这是1962年,郭沫若在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写下的对联,意思是郑成功开拓了台湾这一荒凉之地,建立了流传千秋的功绩;赶走荷兰殖民者,实为一代中华英雄。
郑成功短暂的一生曲折而离奇:15岁考中秀才;21岁入国子监深造;22岁因限于时势投笔从戎,走上抗清复明之路;38岁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被后人奉为“开台圣王”。
然而,郑成功在收复台湾5个月后,便撒手人寰,他一生的光荣与梦想,也随着他生命的消逝而终结。
今年是郑成功400周年诞辰,如果我们在全球化带来的新视野中再次回望那段历史,会发现郑成功不仅是驱除荷虏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还是大航海时代中国少有的拥有海权意识的领导者,是中国古代史上罕见的国际人物。
郑氏海商集团崛起
15到17世纪,随着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上,殖民主义的脚步席卷全球,亚洲地区的东南海洋成了西方殖民者横行海上的“走廊”。16世纪时,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荷兰与中国的最早接触是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荷兰舰队要求通商贸易,被当时奉行“海禁”政策的明朝拒绝。1624年,不甘心的荷兰舰队强占中国台湾。也是在这一年,郑成功出生了。
郑成功出生于东南沿海一个海商家庭,其父郑芝龙亦商亦盗,海上贸易做得风生水起。为了能在中国开展贸易,人生地不熟的荷兰人找到了郑芝龙,希望他充当本地代理,借助他的武力来垄断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郑芝龙抓住了这次机会,郑氏海商集团迅速崛起。
荷兰史学家包乐史在研究中提到,“1625年春天……郑雇佣了李旦(福建巨商)的船只作为武装民船为荷兰人服务。”
通过与荷兰人的合作,郑芝龙的实力越来越强,用了两年时间就拥有上千艘船。
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做大,郑氏海商集团雄霸一方,吞并了原先的零散贸易渠道,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形成一方割据势力。
一名西班牙传教士记载:“郑氏家族是海上君主和统治者,在中国从未有如此众多和庞大的船队,仅在厦门水域的水师就多达13000艘帆船,成千上万分布在整个沿海线上的其他船只也听命于这个帝国。”
荷兰人显然不会对逐渐壮大却越来越不听话的郑氏家族放任不管。1633年,在金门岛的料罗湾,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芝龙所率大明舰队爆发了一场海战,此时的郑芝龙已经接受大明朝廷招安。这次海战被视为一场中国与欧洲列强早期海上较量的一次重要交手。
是役,荷兰东印度公司集结了9艘数百吨的先进战舰和50艘海盗船,对阵郑芝龙所率大明的50艘战舰和100艘小型战船。
据史料记载,1633年10月20日,气势汹涌的荷兰战舰向北行驶至料罗湾,却不料处在了下风位,明朝和郑芝龙的舰队抓住了这个反攻的机会,奋力应战,最终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料罗湾海战意义非凡,奠定了明朝对日本、中国台湾及南海海域的控制权。郑家的海上产业更是不断发展壮大。料罗湾海战反映了海洋文明之间竞争的规律——制海权决定商业贸易权。
焚青衣投笔从戎
料罗湾海战爆发这年,郑成功年方9岁,两年前,他才由父亲从日本接回泉州安平老家。
由于在日本从事经营活动,郑芝龙早年居住日本平户,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婚,生育了郑成功,当时父亲为他起名为“森”。1631年,7岁的郑森随父回国。
郑芝龙亦商亦盗的人生阅历让他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可以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年仅7岁的郑森便跟随名师开蒙。郑成功天资聪颖、勤学苦读,15岁成为南安县学的秀才,21岁时在南京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师从名儒钱谦益。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森,为他起别字“大木”。
郑成功不仅学习了儒家经典,还对军事战略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曾将他送往金门,接受更加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45年夏,南京弘光政权覆亡后,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是为“隆武帝”。郑森在父亲郑芝龙的带领下拜见朱聿键。
隆武帝见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材,对答如流,非常赏识,抚其背说:“恨朕无女妻焉。”因为没有女儿,深憾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赐他姓朱,赐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国姓爷郑成功的名号便由此而来。
1646年,清廷大军入闽。郑芝龙畏惧清军势力,不顾郑成功“哭谏”,决意降清,导致福建西北门户仙霞关失守,福州沦陷,南明隆武王朝倾覆。母亲田川氏在这场劫难中受辱自尽,自己太学时代的授业恩师——一代大儒钱谦益也弃节投诚,郑成功20余年来信仰的“天地君亲师”顷刻轰然崩塌。这对儒生郑成功来说,打击是尤为沉痛的。
如今,在郑成功故乡南安丰州镇与泉州丰泽区交界处的孔庙东侧,有一座魁星楼,楼前立着一块刻着“郑成功焚青衣处”的石碑,这便是郑成功投笔从戎的历史见证。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唯先师鉴之。”22岁那年,郑成功在孔夫子的庙堂前焚毁了儒者衣冠。从此,他挥别了秀才儒生的角色,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或许,支撑他做出如此抉择的精神根源,依然是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血性操守,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情怀。
开辟荆蓁逐荷夷
要说郑成功短暂一生的最高光时刻,当数其收复台湾的壮举。
那是1661年的一个清晨,海风带着咸味和远处的战鼓声,吹拂着金门岛上的战旗。晨曦中,郑成功身着战袍立在船头,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他的目标?那片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土地——台湾。
在这之前,郑成功率军在东南沿海割据一方,与清廷抗衡,戎马倥偬十余年,从他留下的一些诗篇可窥见其“抗清”决心。
1652年,郑成功大败清将陈锦,攻克闽南的海澄、长泰等地,写下一首《龙海桥头观江潮》诗。诗曰:“神州鼎沸横胡虏,禽兽衣冠痛伪朝。十万健儿天讨至,雄心激似大江潮。”诗中,郑成功称清政权为“伪朝”,把降清的官员,斥为“禽兽衣冠”。
1659年,郑成功北伐攻克镇江、瓜州,兵临南京城下,写下了《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然而,在清政府的强势镇压下,郑成功最终北伐失败,“十万健儿天讨至,雄心激似大江潮”的豪情壮志付诸流水。
这一时期,一直以福建厦门为抗清基地的郑成功,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跨越海峡收复台湾。彼时,台湾商人何斌因不满荷兰殖民者的血腥统治,将亲手测绘的有关台湾港道和荷兰兵力分布、炮台设置的地图交给郑成功。有了军事上的决策依据,更加坚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1661年2月,郑成功在厦门召集众将,正式宣布了他的计划:“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即收复国土,把台湾作为抗清的根据地。
1661年4月,郑成功从金门料罗湾誓师出发。出发前他在《祭海表文》等文告中宣告:“收复台湾,上报国家,下拯苍生,建立万世不拔基业;我师一举一动,四方瞻仰,天下见闻,关系实为重大。”
郑成功所率大军先泊澎湖,遭遇风暴及粮荒,他当机立断,“坚冰可蹈”,冒着呼啸狂风继续前进,直指台南。
四月初一黎明,大军舰队抵达鹿耳门。鹿耳门是进入台湾的北航道,沙石淤浅、航道迂回,只能通行小舟,但可以有效避开荷军火力强大的防守。因此,郑成功利用每月初一涨大潮之势顺利通过北航道,成功从鹿耳门登陆。
登陆后,郑成功给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官发去信件:“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军登陆后,荷兰人不甘心失败,利用坚船利炮从海上及陆地发起一次次疯狂反扑。在台湾民众的鼎力相助下,郑军经过近一年的艰苦作战,一次次击退了荷兰侵略者的进攻。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不得不在投降书上签字,被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郑成功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智慧,成功地将台湾从殖民者手中夺回,这不仅是对当时国际强权的一种挑战,更是对民族自尊和自信的一种彰显。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利益。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慷慨激昂地写下《复台》一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出师半捷身先死
在举起“抗清复明”大旗之际,郑成功提出了其立国举兵之大战略“延平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其核心是以海外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基础,支撑其军事力量。
荷兰人退却之后,郑成功秉承“通洋裕国”的战略思想,控制了东亚的航路,在鼓励农耕的同时,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使得商船往来如梭,财富源源不断。
另一方面,郑成功开始着手重建台湾。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建政权、制法律、定官职、兴学校、屯田垦荒、开海通商,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大批不愿降清的明朝遗老和文人学士相继入台,他们在台湾著书立说,创办私塾,看病行医,促进了台湾儒学的发展。
正如马英九所说:“台湾的文化思想由郑成功、陈永华来台引入朱熹闽学而广为流传”,正是郑成功把闽江流域的朱子理学亦即“闽学”引种上岛而开花结果。
荷兰统治即将结束时,台湾的人口包括土著居民与移民共10万有余,其中移民据推测有2万余人。郑成功的大军及其家属约3万人,可以说是内地向台湾的最集中的一次集体移民。
令人遗憾的是,郑成功在攻克台湾以后,连续经历了几件让其气塞胸膛、怒不可遏的大事:供奉的旗号和精神支柱——南明永历帝在云南被吴三桂杀害;降清的父亲、叔叔及几位弟弟等族人被清廷斩杀,祖坟被掘;长子郑经无行乱伦,众将抗命……这些打击导致其气虚郁结,加重了他因水土不服所致的病情,最终急怒攻心,含恨而逝,终年才38岁。
他的猝然离世,使他那些远远未竟的政治抱负成镜花水月,套用那句古诗:出师半捷身先死,更使英雄泪沾衫。
在那个大航海的时代里,藉由海市通商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机会,却因他的猝然早逝,及其子孙困囿于台湾孤岛的无所作为而错失。远航的梦想,也随之湮灭在南洋的波涛中。
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帝制王朝的背影早已随雨打风吹去,中国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时代已经到来。郑成功复疆建台的壮举,也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文 | 吴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