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016万辆,稳居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得以延续,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超过1400万辆,远超美国、印度、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一众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竹子开花节节高,快把合资品牌逼到了墙角。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6%,首次超过了合资品牌,今年8月,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已经上涨至63.2%,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导力量。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同样展现出了强劲的销售能力。2023年的出口量达到522万辆,成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基本完成了弯道超车。2023年,它的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60%,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90.3万辆,在6月份,渗透率首次突破50%,预计2024年底,新能源销量将突破1300万辆。作为参考,2023年,日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9%,美国8.6%,欧洲较高,也仅为14.6%。

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专利数量约为26万件,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拥有量达到16.6万件,占比高达63.7%。

表面上,中国车企正一片欣欣向荣,强的“可怕”。

但是,在中国汽车高歌猛进,市场、出口和技术方面均实现了全球领先的背后,却因为极度内卷的价格战,使得大部分中国车企陷入了“只吆喝不赚钱”的陷进中。从2014年开始,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便从8.99%一路下滑至2023年的5%。

今年上半年,中国18家上市车企的利润总和仅为488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心塞的是,丰田刚刚发布了新一季财报(2024.4.1-2024.6.30),全球销量225.2万辆车,同比下降3.18%;销售收入5970亿元,同比增长12.2%净利润672亿元,这相当于中国所有车企同期利润之和的2倍。

更离谱的是,在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下,部分车企的盈利能力还在继续下滑。比如理想汽车曾在2023年保持单车净利润3万元的水平,2024年上半年大幅下滑至9千元,销冠比亚迪亦未能幸免,单车净利润从1万元降至0.98万元。

盈利能力处于第二梯队的长安、北汽、广汽等车企,单车净利润徘徊在2千元至3千元之间,显得颇为挣扎。而新势力车企更是普遍陷入“造车即亏损”的困境,令人唏嘘不已。

以至于,今年不少国内车企传出来大规模裁员、降薪、降本、挤压供应商等事件。比如长安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等旗下多个子公司都传出了降薪、裁员的消息。

此外,供应商更是成为了价格战的背锅侠。不仅价格一再被打压,而且货款账期越来越长,2023年底小鹏汽车被指需要用221天向供应商付款,远高于此前的179天。

恶性价格战,让中国汽车产业上下游都苦不堪言,拼尽全力,却只能挣扎地活在生死边缘。

汽车行业犹如马拉松长跑,不是赢在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持续地投入研发,才能保证不会下一个竞争周期中掉队。丰田一家车企的利润是中国所有车企利润的2倍,面对这样的差距,中国车企在未来还能有多少胜算,该怎么破局呢?

停止恶性价格战

上半年,价格战打得最凶的应该就是比亚迪了。不过,别看它价格战最拿手,但它却是中国最赚的车企,上半年净利润为136亿元。

有车企从价格战中获得了好处,不仅销量增长,利润也排名第一。所以停止价格战只能成为一句口号,很难落实。

所以,恶性价格战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大大削弱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可能连本土市场都保不住。不是危言耸听,用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的话来说,“我们贴得起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企业有这些资金实力玩?你先烧死了,我后面再等着进来抢市场也可以。”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头部车企不带头改变玩法,依然靠恶性价格战,一招吃遍天下鲜,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很难有未来。

不出海,就出局

巴西35%,土耳其40%,欧盟至高46.3%,美国102.5%,加拿大106.1%。这不是一组普通的数字,而是进入2024年后多国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比例。

这既反应了各国的恐惧,也侧面说明了中国新能源的成功,关税成为了削弱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局面只会加剧,而难以改善,出海不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条艰辛之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传统燃料汽车出口255万辆,增速近35%;新能源汽车出口70万辆,增速11%,国际市场对于燃油车的需求远大于新能源车。别只盯着新能源车了,或许油电并进才是中国汽车出海最佳选择。那些嘴里喊着要淘汰燃油车的新能源车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见得有多强,大多还是为了赚国人的钱。

从科技研发要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欣慰,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开始在卡脖技术上使劲了,蔚来和小鹏都已经发布了他们的自研芯片,吉利的“龙鹰一号”座舱芯片也已经成为装车。自研芯片的前期投入研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实现规模化之后,将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还能增强车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除了在应用层面的创新之外,还需要底层技术创新。何小鹏说:大洋对岸在卷端到端大模型,而中国的(汽车)科技公司还在卷‘周销量榜’,这不是科技竞争该有的样子。”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维持合理的利润,以便有足够的弹药来进行下一场“战争”。首先要营造一个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避免零和博弈般的内卷,并维持相对的研发投入,才能有效攻克可能阻碍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汽车行业的强国目标,让中国的汽车工业真正一片欣欣向荣,真正强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