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发生大事,那就是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也是主席深思熟虑的结果,毕竟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在岗位上都干的太久了,他们的工作的确做的很好,可一个人长期待在一个地方,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会“变油了”,容易形成小团体,这对国家而言绝对不是好事。
当时全国的军区一共有十一个,参与对调的军区有八个,另外三个军区的司令员因为刚刚上任没有多久,所以没有参与。
八大军区司令对调之后, 谁的任期最长,谁在任时间最短?
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对调
韩先楚,自从1957年取代叶飞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以来,在任时间也已经有16年了。他在革命年代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将领,在东北被誉为“旋风将军”,从白山黑水一路南下,并解放了海南岛。1973年,韩先楚去了兰州军区,一直到1980年。
皮定均,他应该是里面最可惜的。他和韩先楚一样,都来自红四方面军。他在革命年代也是屡立战功,尤其是中原突围时,他率部孤军转战24昼夜,横跨鄂豫皖三省,历经23次大小战斗,克服崇山峻岭、暴雨洪水等艰难险阻,冒着酷暑,忍饥挨饿,行程1000余公里,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
授衔的时候毛泽东在他的名下特批:“定均有功,由少晋中”,于是他被授予了中将。之后,他长期担任福州军区的副司令员。一直到1969年他才升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可惜的是在对调短短三年后,皮定均在坐飞机去演习现场视察的时候,不幸遇难殉职,年仅62岁。而他,也是对调后,任期最短的大军区司令员。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进行对调
杨得志是赫赫有名的三杨之一,他17岁那年就参加了红军,是一位老井冈了。长征期间,曾指挥红1团强渡天险乌江,又组织“十七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可以说,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猛将。
1955年,杨得志被任命为济南军区司令员,一直到1973年调去了武汉军区。此后,他还担任过昆明军区司令员,参加指挥了云南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
很多司令员都在1980年退居二线,但他从1980年起,先后担任过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副秘书长等职。
曾思玉,他是开国中将,与王恩茂以及张国华不同的是,他并非1955年就担任大军区的司令员。建国后他长期在沈阳军区任职,最初是担任参谋长,从1959年10月开始,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然而在1967年7月的时候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被撤职,曾思玉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军区司令员。
1973年,为加强军队建设,毛主席下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曾思玉毅然领命,同杨得志对调,开始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83年,72岁的曾将军主动提出“祼退”,不再挂职任何职务,安心在家养老。
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和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李德生,他是红四方面军出身,他的革命资历并不老,即便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也仅为一名师长,但他打仗却也很猛,是疯子将军王近山麾下的三剑客之一。
在特殊时期,李德生曾进入主席的视野,1971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到了1973年的十届一中全会时,李德生当选为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成为正国级干部。同年,李德生去了沈阳军区,一直到1985年,李德生调到新组建的国防大学任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0年4月,李德生才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
陈锡联,他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今红安), 1929年在家乡参加游击队。他身经百战,善打硬仗、恶仗、苦仗,被誉为“小钢炮”。
1937年10月16日,时任八路军769团团长的陈锡联,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战机24架。阳明堡战斗大捷很快传遍了太行山区,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飞机一扫光”的歌谣。
建国后陈锡联担任炮兵司令员,一直到1959年邓华被撤职后他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73年,他去了北京军区。到了1980年,他辞去了司令员一职。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
许世友是出身于红四方面军的一位猛将,担任过红军时期的军长。抗战期间在山东坚持抗战,打红了胶东半边天。尽管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没有担任兵团司令员,但建国后长期执掌南京军区。他在1973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还指挥了广西方向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1980年,许世友步入了退休生活。
与许世友对调的广州军区司令员是丁盛。他的名气很大,却仅为少将军衔。他在军中绰号“丁大胆”,解放战争末期打出“腰斩七军”的名局,重创桂系军事集团。62年他又指挥了对印反击战“瓦弄大捷”,真正成为一代名将。
他也因此在众多少将中成为少有的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的将军。1969年,丁盛被破格提拔为广州军区司令员。到了1973年,他去了南京军区担任司令员。然而,在这里,仅仅四年时间,1977年,丁盛被撤销了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务,并受到了审查,五年之后,丁盛被勒令退出现役,并被开除了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