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主要是指渭河平原一带,其面积大约为6万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个狭小的地方,确成为了西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司马迁的《货值列传》提到以关中为核心的西部一带,包括巴蜀和陇西,其面积和人口大约占据天下三分之一,然而其财富却占据天下的60%。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关中地区是怎么成为汉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

一,关中天然的地理优势

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在羌族和大漠还未统一形成强大的势力之前,关中地区拥有十分安定的大后方。其中部是沃野千里的渭河平原,其西北是可耕可牧的河西走廊,并为中原王朝提供马匹,其西南是另外一个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而关中地区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关东地区,因此被称为“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中地区

由于这种地理上的优势,西周,秦,西汉都在此建都。因此关中地区就成为了上古时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就必然会用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关中地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关中地区高居西北,因而远离了东方诸侯的混战。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很少能够进入关中,楚汉之争、七国之乱等基本都发生在中原一带。因此关中地区得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发展。秦汉以后,西北地区的游牧势力不断强大,关中地区过去“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局面逐渐转变成为了四战之战,如唐朝时期的吐蕃和回鹘都可以威胁长安。因此,关中在唐朝以后就失去了秦汉时期的优势,走向了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潼关

除了地势上的优势之外,关中地区在气候上的优势通常是人们所忽略的。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显示,周朝到秦汉是中国气候偏暖期,南方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北移,使得北方热量和雨量增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当时关中生长着大片的竹林,这就是气候变暖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渭河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无疑有利于农业的开发,这也是关中地区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和政治重心的一个保障。关中地区上古时代生态较为优越,当时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因而其渭河、泾河等水系的水流量也十分稳定,利于农业生产。相反,处于同一个纬度的中原一带常常是面临旱涝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在汉朝之后,北方气候开始变冷,加上植被破坏严重,因此关中开始失去了农业发展的依托。

二,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

提到古代的经济,首先要从农业开始。在自然经济的时代,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是经济命脉。关中地区是中国农业起源地区之一。距今8000年前,这里有了大地湾文化,在遗址中发现了炭化稷标本,这是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距今6000年前,这里有了半坡文化,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粟。传说中发明农业的神农氏也活动在渭河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坡人们的生活

周人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擅长农耕的民族,其祖先后稷、叔均都因为农业而闻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之后的周族基本都在关中地区耕种,在甲骨文中,“周”也就是“田”,说明周族和农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有了周族的初步开发,关中地区自然也就开始发展起来。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是整个周王朝的王畿地区,这里自然也是王朝的经济重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稷

东周初期,周平王东迁,犬戎横行于关中一带,经济遭遇到了重大的破坏。此后秦国人开始在此经营。战国中前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鼓励耕织,并大规模垦荒,使得关中的土地得以迅速的开发。商鞅还在秦国废除了古老的井田制,全面推行了一家一户为单位耕种的小农经济、商鞅的改革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为秦国后来的争霸战争和统一战争提供了粮食保障。

战国末期,关中又修建了长达300里的郑国渠,使得整个关中地区得以灌溉,也提高了关中地区的粮食单产量。根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郑国渠修建后,关中可以亩产一钟,也就是六石四斗,而同时期的华北平原一带仅为一石半左右,“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国渠

西汉建立后,继续在关中地区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开凿了龙首渠、白渠、六铺渠、成国渠等灌溉河流,使得关中地区河道纵横。这些交错纵横的河流不仅解决灌溉问题,还解决了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益肥关中之地”。《汉书·沟洫志》记载当时的一首民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正是关中水利工程发达的表现。除了修建水利工程之外,汉代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最先在关中推广。如赵过推行的代田法最早就是在关中试验,使得产量可以提到25%到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中水利地图

从8000年前的大地湾时代到汉朝,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关中地区显然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心。虽然关中地区的面积狭小,但是其土地肥沃,水利灌溉发达,因而其但产量远超其他地区。再加上关中地区处于四塞之地,内部环境较为安定,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因而关中地区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成熟,成为了关中成为经济重心的根本原因。

三,移民活动:充实了关中的人口

人口的多少往往和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关。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而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地区的经济开发。关中地区早在周国建立后就出现了移民活动。在周文王时代,由于周国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因而吸引了许多来自于殷商地区的移民。许多殷商贵族也投向了周国,这些贵族必定会带来大量的宗族,增加不少的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耦犁

春秋时期,秦国也不断设法增加关中地区的人口。秦国在对外战争胜利后,往往会将其地区的人口前往关中。如秦穆公二十二年(前638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秦在取羁马后,“迁其民于河西”。战国时代,为了进一步开垦关中地区,商鞅制定了《垦草令》,招徕各国移民来关中开垦。当时关中地区的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而三晋之地却是土狭而民众。为此,商鞅颁布移民的政策,规定外来移民进入关中偏远地区开垦,可以免除十年的赋税。商鞅的措施无疑使得大量的三晋流民涌入了关中,充实了关中人口,也加速了农业的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将全国各地的宗室贵族、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等迁往关中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控制,另外一方面也是加强关中的经济实力。仅仅在前前221年,秦始皇就下令“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些豪强一家不只5口人,因而这次移民的规模是空前庞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旁宫

刘邦建立西汉后,也大规模向关中移民达30万人以上。到了西汉末期,刘邦时期移民关中的后代已经达到了120万人。为了安置移民,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了大量的“陵县”。在西汉末期,长陵人口达18万,安陵约10万,茂陵达到28万。这些豪强宗室都都是富裕人家,迁徙到了关中,自然能够刺激消费,提升关中的工商业发展。在汉朝,首都长安拥有100万的人口,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长安无疑以关中作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和扫描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