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沙俄以调停人的身份,迫使清廷秘密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走了外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什么是调停人呢?因为打仗的双方,是清朝和英法联军,沙俄是来调停战争的。那么沙俄是怎么调停的呢?他们在1858年以调停人的身份,不断怂恿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因为只有攻入京城,清廷才会六神无主,继而才能答应沙俄的一切要求。
那么为什么是秘密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呢?主要是因为,沙俄的胃口太大了,一口气吃掉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啥概念呢?英法本土加起来都没这么大。等于说沙俄没动手,就得到了比英法本土还大的土地,你说英法知道了能不气炸了?
这事儿以后,沙俄算是摸透了清廷的状况。因此利用双方在清朝西北地区尚未确定边境的机会,在1862年出动3万大军,兵分四路直奔清朝西北而来,伊塔之战由此爆发。
锡伯兵、索伦兵,一度成了抗击俄军的主力
不得不说,沙俄入侵清朝,是真会挑时间。1862年正是清朝和太平军鏖战的关键时刻,清朝的主力大军全部都留在关内,无暇西顾。
这个时候沙俄出兵西北,显然是为了捡个漏。不过他们还是低估了清朝对西域的重视程度。自从1757年乾隆派人灭了准噶尔汗国,收复西域以后,便将这里取名为新疆,设立伊犁将军重点防守。
为了保证新疆的安全,清朝甚至将身处东北的索伦人、锡伯人千里迢迢迁徙到新疆定居。没办法,这部分人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如果是18世纪以前,经过八旗兵统一训练的索伦人和锡伯人足以对付俄军。这也是清朝把这部分人安置在新疆的主要原因。
但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的武器和西方列强的武器已经形成明显代差了。而新疆的索伦兵、锡伯兵的武器,甚至连清朝的湘军、淮军都比不上,又怎么去跟俄军比呢?
即便如此,这些戍边将士依旧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在抗俄的战场上,展现出了英勇的一面。
1862年6月底,西西伯利亚总督科尔帕柯夫斯基,派遣4000多俄军攻打塔城地区的额科托卡伦。卡伦是清朝的边防哨所,当时镇守该卡伦的是杨继,他手里只有600人马。
面对4000多俄军,杨继并没有退缩,在对方密集的炮火之下,依旧坚守该卡伦1个多月时间。进入7月,当时的伊犁将军常清,亲自带着5000多人与俄军鏖战,可惜对方火力太猛,清军损失惨重。当然了,俄军也没讨到便宜。
喀尔喀蒙古、察哈尔出兵支援伊犁、塔城
新疆当地的守军的确不足以抵挡这3万俄军,眼看着伊犁和塔城地区即将陷落,清廷只能再次筹集兵马支援新疆。
当时距离那边最近的,当属喀尔喀蒙古以及陕甘青海一带。为此,清朝从喀尔喀蒙古调遣了卓里克图汗和土尔扈特部共计2万多名蒙古士兵,前往新疆抵抗俄军。
除了这2万人马,清廷还从青甘、察哈尔等地调遣了察哈尔部、撒拉族等共计2万士兵前往前线。这么一来,清朝这边就凑齐了4万大军,兵力上略微比俄军强一点。
但是由于武器上的代差,单纯靠人数多根本无法取胜。此前和英法联军打仗就已经凸显出这个问题了。
那时候掌权的恭亲王奕决定,再给前线士兵送去一批相对比较先进的洋枪洋炮,缩小他们和俄军之间的装备差距。
兵力比俄军略胜一筹,武器和沙俄缩小差距,那这一仗自然有得打。
1864年2月,沙俄的主攻方向在伊犁和塔城。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带领1万多清军在伊犁前线抵抗俄军的进攻。这时候俄军便寸步难行了,双方打了1个多月,俄军愣是没啃下伊犁,而且还接二连三遭遇挫败。
到了1864年5月,新任伊犁将军明绪,带领3万大军在兰干口与俄军大战,双方互有死伤,清军虽然没能歼灭俄军,但俄军也在清军的重创下没能前进一步。
锡霖成镇守塔城最大功臣
伊犁这边俄军是寸步难行,塔城那边,其实俄军也不顺。当时镇守塔城的是清朝猛将锡霖。俄军多次进军塔城,都被锡霖带领的6000多守军给击退了。
所以说,整场战争打下来,俄军同样没能在塔城前进一步。不得不说,锡霖的战斗力是真心强,没有他坚守塔城,那这地方估摸着也会被沙俄给弄走。
顺便提一嘴,这些曾经镇守西北,保卫便将的猛将们,没有倒在俄军手下,反倒是在后来的内部叛乱中相继殒命。
锡霖、常清、明绪等,都在战后因为内部叛乱,被叛军所害。他们的家属也在叛乱中全部遇难。1865年,除了内部叛乱,还有中亚军阀阿古柏之乱,西域当时可真是多事之秋啊。
至于沙俄,在与清军多次交战不利后,放弃了武力夺取西北大片地区的想法,转而开始找清廷谈判,那么谈判结果为何令人大跌眼镜呢?
打赢了,为什么还是签了不平等条约
从战略角度来看,清朝保住了伊犁和塔城,算是完成了战略任务。而沙俄多次兵围这两个地方,却没能啃下这里,显然是没完成战略任务。因此的确算清朝取得了这场伊犁塔城之战的胜利。
正当前线俄军一筹莫展之际,沙俄这边的大使却主动向恭亲王奕提出了谈判的要求。也就是说,针对清朝西北的地盘,既然打得不顺利,那就靠谈判来解决问题吧。
其实沙俄也没想到清军这么能打,原本是想靠武力拿下整个西域的,看样子是没戏了。为此沙俄又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那就是威胁讹诈。
那时候清廷忙着处理内部矛盾,也难以继续和沙俄交战,因此迅速答应了沙俄的一切要求。恭亲王奕直接和朝中大臣挑明了一点,沙俄这是强盗行径,蛮横无理,如果不果断答应他们的请求,将来他们要的一定更多。
1864年双方终于还是签订了《勘分西北界约记》,这么一来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么割给了沙俄。
原本以为事情结束了,结果第二年西北就出现了混乱。沙俄估计是肠子都悔青了,如果晚点签约,那就不用受这份条约的限制了。
当然了,即便有条约在,沙俄依旧可以撕毁条约,只是需要厚点脸皮罢了。1871年,趁着阿古柏之乱,沙俄出兵占了伊犁。10年以后,清廷以《勘分西北界约记》据理力争,夺回了部分伊犁,但再次失去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外西北之地。由此可见,还是恭亲王奕那句话说得对,跟沙俄讲道理?犯不着浪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