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粟特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之一,亦为民族名称,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撒马尔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介

中亚古国和民族名。即索格狄亚那。位于阿姆河、锡尔河之间,以泽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今中亚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汉文译作粟弋、属繇、苏薤、粟特等。

“粟特”一词,一说来自共同伊朗语族的词根,意为“闪耀”、“燃烧”﹔一说在波斯语词汇中意为“聚水洼地”。隋唐时代所谓昭武九姓大多在这一地区。当地民族称之为粟特人。操粟特语。

据中国史书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

粟特人势力不甚强大,多依附于其他更为强大的民族,曾先后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塞种人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大月氏人贵霜帝国入侵并统治,后又归属波斯萨珊王朝、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被伊斯兰化的过程。乌兹别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传人。西方史书中匈人首领阿提拉死后,一个儿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亚一个叫苏达克地方(今克里米亚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转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历史

公元前1千纪前半叶粟特地区就有居民定居,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粟特曾是波斯帝国的一部分,与帕提亚帝国、古代花拉子模、阿瑞亚一起组成帝国的一省。

公元前329~前328年,粟特人奋起反抗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见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中亚)。

公元前323年塞琉西王国统治粟特(见塞琉西王国统治下的中亚),公元前255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其势力也向北伸入粟特。

公元前139~前129年间,大月氏西迁,过大宛,占据阿姆河以北,不久又渡阿姆河征服大夏。康居五小王也曾控制粟特与花拉子模地区。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兴起后控制粟特。3世纪以后,贵霜衰落。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曾远征达到塔什干地区。

至4世纪60、70年代亚哒人占领粟特,6世纪60年代,萨珊波斯、突厥联盟灭哒后,粟特归突厥人。7世纪中叶,唐灭西突厥,遂于粟特设置羁縻府州。7世纪下半叶到8世纪上半叶,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见阿拉伯帝国征服中亚)。

10~11世纪,粟特人的文化优势终被突厥—伊斯兰文化所取代。

粟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中国北朝隋唐时期,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经历了冲突、磨合、融汇的过程。入华粟特人经历了“汉化”历程,而汉人则经历了“融胡”过程。

汉人对粟特文化的接受则呈现出从拒绝、排斥到主动接纳的轨迹,接受心理和评价历程则有从“以丑为主”到“以美为主”的转变。北朝贵族对粟特文化艺术多持排斥态度。如颜之推对利用擅长外来文化如语言、音乐等途径博取政治仕途的做法嗤之以鼻,鲜卑贵族高孝珩将外来音乐称为“亡国之音”。

唐代史学家则对入华粟特人诬之以“胡小儿”、“商胡丑类”、“西域丑胡”等。玄奘说粟特人“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其负面评价可能与玄奘的佛教徒身份及粟特人较少崇信佛教有关。但唐代文学家却受到粟特文化的强烈吸引,对粟特人及其文化艺术持赞赏的观点。如元稹《法曲》所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粟特音乐、舞蹈、服饰等,在唐代文人看来,充满韵味。

史籍记载

《周书》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