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酒总是相得益彰。王卫平的写意花鸟画《晨曦》又一次入选了全国美展,当我注目画前,在那“无声的黑白”中沉醉朦胧,似乎在独酌微醺中看到牛乳般的月光。王卫平惯造此境,总使得我不禁想起林清玄的那篇美文《温一壶月光下酒》,恍惚间幻作一只白鹭飞过夜色,振翅而歌曰:“好一片《明月清风》。”

平心而论,以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参加全国美展,奚啻难哉。近世中国画的转型之路,其基本的路径不外用现实主义的理念来改造以往的国画,百年得失,一言难尽。花鸟画自然亦非例外,“贴近生活”的时代文艺思潮必赖于对现实的写生与写实,然而在具体而微的“形实”之上,情感、意蕴、精神诸般“无形”你将何处安放?《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地物总归是有限的形,形上却是无限的想象。而艺术的意义,难道不是把这有涯之生遣送到无穷的宇宙大化之中?生命如果有形,却不见得有什么意义,为器虚空、容纳万境,我们得以赋予各自的理由。我喜欢王卫平画的月下的荷塘,满满当当却又空空荡荡,虚虚幻幻地白日做梦,微醺浅醉般地踉踉跄跄,摇摇晃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间的万事大概总有其缘法,与卫平院长算是有故国他乡之交。他虽祖籍巴蜀,然而却生长于胶州,那里是早于齐鲁的介根古国,鸟夷人的故地。“介亭春树”之下,文藻渊远,古文齐学庸生故里犹在,高凤翰、法若真、冷枚皆出其间,三百年后有王卫平者出游蓟津。舞象之年,王卫平曾负笈博山,碧霞元君祠下尝深得扬州瀚飞先生耳提面命,后复行走京师得诸名公指谕,见闻即开,识性愈圆。

常言道“一方水土一方人”,齐、鲁自有其别。东齐面朝大海,天高地缓,一条胶水划断东西,胶东古来清旷。胶人善饮,卫平先生亦不例外,霸名画院“三剑客”之一。酒入侠胆,陶陶然、悠悠然,齐人的简狂、超逸、豪纵、率真、透脱、慷慨尽付席间云水谈笑。人生的欢乐岂独在杯盏觥筹,这样的天性自然是要画些“写意”的,尊前倘或花间,留照写影最妙。吴老缶曾有诗句“苦铁画气不画形”,曹丕也早就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愚见卫平先生的笔墨颇具“齐气”。曹丕《典论·论文》曾评述说“徐幹时有‘齐气’”,首开中国古典文学地域批评的范式。然而对于“齐气”这个概念,古来聚讼纷纭,而今莫衷一是。我并无意于此深考“齐气”的所指,然而历来诸多文论皆从唐李善《文选》注“言齐俗文体舒缓”之说,很显然李善对齐地之风土人情缺少深切的体验。也有人据《三国志》《艺文类聚》或《初学记》等文献指出所谓“齐气”即“高气”“逸气”,“高气”也罢,“逸气”也罢,总之是一种望着大海的高迈、纵横、放逸的旷达心襟。这就难怪也有论者说刷字的米芾有一种“齐气”,因为他率真振迅从不拖泥带水、扭捏做作。虽然徐幹之文大多“舒缓”,然所谓“时有”当必偶然,《齐都赋》惊波沛厉、浮沫扬奔,带华蹈缥、煌煌翩翩岂非曹氏之谓“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卫平才性情调颇合于此,少习笔墨便重于骨法,辄以有隙而入无间,一挥而就。他的笔墨豪纵而不轻浮,力重而不钝滞,浑然而不胶着,断续而不支离,刚健峭拔,磊落不羁,一任它浓与淡,一任它秃与润,含干枯于淹漫,常于俊朗率意中了无挂碍。我们老生常谈笔墨是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的底线与根本,可是“笔墨”到底是什么?其实会心不远,笔墨等于你自己,它不正是你“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精神状态与生命意志?如果我们理性地回眸历史,或许我们不难确定源自新文化运动中“美术革命”对绘画公众化、大众化的改造,才是中国绘画坠入迷惘的滥觞。公众化的实质是将绘画工具化,以损失绘画的文化根植为代价,极端化地张扬绘画的宣教功能从而僭越绘画的存在依据。如此,导致对中国画自律性传统的抗拒,这种有意的抗拒夹杂着无意的依赖,消解了中国绘画的未来指向。“百年抗拒”的核心,无疑是中国画在历史语境中形成的笔墨程式,但是中国绘画的承传却是依据笔墨程式而进行,这是中国画历史演化的事实。中国文化这种千年不衰的“笺注”特征,反倒成为中华文化脉传有序的保障,也是一个古老文明没有像巴比伦、埃及那样被时间筛汰的根本原委。大概应该非议的是没有生命的图式,而不是笔墨本身。笔墨是发生在绘画生命中的具体行为痕迹,关乎主体对日常生活中种种事物的具体感悟,从而极具私人状态。正是这种私人生命状态构建了创作的“风格”,是中国画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与恒久魅力。

(文/孙飞)

王卫平作品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国书画报)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卫平,1963年出生,天津画院原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文旅部艺术基金专家评委。

近年来作品二十多次入选由中国文联、文旅部、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展览,并九次获奖。曾赴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等地区举办画展,五次出版个人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