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冷枚(1669年—1742年),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的祖先是元末著名画家冷超岩,由于他为元顺帝画肖像有功,元顺帝赏给他胶州黄埠岭土地若干顷,于是后人世代在此居住。
冷枚师承清初宫廷画家焦秉贞,颇得师传,并能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作吸收了西洋画法,工笔中带有写意,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古人曾以“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来评价他的画作。
康熙二十七年左右,在老师焦秉贞的介绍下,冷枚进入宫廷,受到康熙赏识。在康熙五十年左右,他已成为内廷画院的领班人物。
有一年中秋节将至,康熙皇帝下旨令冷枚绘制一幅玉兔之作,这是因为玉兔在古时被称为瑞兔,是祥瑞之兆。冷枚接到任务后,只用几天时间便完成了一幅《梧桐双兔图》,康熙看后大为赞赏,赞道:“兔为明月之灵,世间能绘玉兔祥瑞,灵气者唯冷枚也。”
《梧桐双兔图》,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图是一幅中秋节题材的画作,图中梧桐挺拔、桂花飘香,梧桐叶绿中泛黄,使人感觉到秋风萧瑟,亦可看出冷枚观察生活细致入微。
梧桐是秋天的象征,又寓意高洁美好的品格。《诗经·大雅·卷阿》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梧桐双兔图》中,梧桐树下,两只白兔正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双兔工笔写实,造型准确生动,细腻的白兔绒毛被逐根勾勒出来,几块山石点缀得恰到好处,于坚硬中见峻峭之美。整幅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冷暖色调对比融洽,尽管表现的是仲秋时节的景致,却让人感到节日的融融暖意。
在清康熙年间,冷枚还画了一幅《赏月图》。中秋赏月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就有中秋泛江赏月之俗,中秋赏月繁盛于唐代,并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赏月图》描绘了一位文人静坐独赏明月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别致的情趣,描绘了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
《赏月图》,纵119.8厘米、横61.2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文士头戴乌纱帽,身穿紫色朝服,怀中放着一柄如意,正坐在桂花树下,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若有所思。一童子站立在他的身旁,手中捧着一个白瓷盖碗,白瓷盖碗与天上一轮皎月相得益彰,更趁出赏月之人的玉壶冰心;另一童子手执饰有双凤纹的障扇,立于身后。在《赏月图》中,文士身后的桂花树高大挺拔、树叶葱绿、桂花盛开,仿佛可以闻到一阵阵幽香,平添一份清凉之意,也使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画中明暗对比的表现手法,巧妙借鉴了西洋光影技法,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冷枚在康熙时期受到重用,到了雍正时期却被冷落,还被逐出宫廷画院,乾隆慧眼识才,登基后又将冷枚招进宫中。乾隆很喜欢冷枚的《赏月图》,他令画师临摹此图,将画中的文士换成自己,并将画作取名《弘历赏月图》。画中,明月高悬、湖水清清,一棵桂树下,乾隆模仿士人装扮,怀抱如意、侧身跷腿,悠闲地坐在桧木椅上,举头望向明月,脸上充满了兴致。身后一个童子手捧朱漆茶盘,上置青花盖碗,另一小童持扇而立,场面惬意、舒畅。因乾隆有喝茶的嗜好,画中旁侧的双层斑竹茶架中整齐摆放着茶具,有不同尺寸的茶罐、茶壶、茶碗、水盆和茶箱。乾隆帝对这幅仿品很满意,还饶有兴致地赋诗《弘历赏月图》。
冷枚在宫廷供奉了近半个世纪,有人称他为“以画供奉内廷最久”的清代画家。冷枚晚年在乾隆造办处内创作的作品与画稿有五六十件(套)以上,其题材非常广泛,有人物、佛道、鸟兽、马龙、建筑园林、宫廷器皿、历史故事等等。令人遗憾的是,冷枚当年在圆明园的众多精心创作都随着英法联军的抢掠和焚烧而化为灰烬。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枣庄市政协文史馆馆员、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