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心发慌。”米饭,无论是新鲜出锅、香气扑鼻的热饭,还是颗粒分明、口感丰富的炒饭,亦或是那酥脆可口的锅巴饭,总以其独特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作为餐桌上的核心主食,米饭在日常膳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顿饭中,肉类或许可以缺席,但米饭却是万万不能少的。然而,对于一部分关注健康饮食的人群来说,米饭作为高GI(升糖指数)食物,其导致的血糖快速上升令人望而却步。

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特殊饮食需求,市场上应运而生了许多控糖相关产品,控糖大米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控糖大米是否值得购买呢?除了选择这类产品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通过哪些烹饪技巧来帮助控制血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控糖大米真的有用吗

控糖大米之所以具备控制血糖的功效,主要归功于其明显高于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以及相对更低的GI值。我们日常食用的大多数稻米,其抗性淀粉含量普遍在1%左右,少数品种能达到近3%。然而,控糖大米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其抗性淀粉含量普遍超过了3%,这使得它在控制血糖方面表现出色。但值得注意的是,控糖大米的口感往往偏硬,口感并不十分理想,同时其价格也相当高昂,通常达到普通大米的五倍甚至更高,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我们并不必非得追求这种高价的控糖大米。通过简单的调整蒸煮普通大米的方式,我们同样可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

二、蒸米饭1个改变,帮你控糖

1.大米+玉米

玉米具有中等的血糖生成指数,当它与高升糖值的大米混合食用时,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体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从而减缓进餐后血糖水平的提升速度。此外,玉米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以及玉米黄素,其钾和钙的含量也相当可观。

2.大米+燕麦

无论是完整颗粒的燕麦,还是经过脱皮处理的燕麦,当它们与米饭以1:1的比例混合烹煮时,食用后的血糖升高指数都明显低于纯米饭。这一显著效果主要得益于燕麦中所含的β-葡聚糖成分。β-葡聚糖是一种水溶性的膳食纤维,它能在胃中发挥作用,减缓食物离开胃部的速度,并有效抑制葡萄糖在小肠内的扩散与吸收过程,进而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率。

3.大米+糙米

相较于食用白米饭,选择糙米饭能够使日平均血糖面积减少19.8%,而若选择糙米与杂豆混合的饭食,这一数值更可降至22.9%。同时,食用糙米饭还能有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糙米之所以具备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与精米不同,糙米外层的种皮起到了双重作用:既阻挡了水分的渗透,又抑制了淀粉粒的膨胀,从而大幅降低了米饭的糊化程度。此外,糙米中富含的膳食纤维不仅增强了饱腹感,还能延缓胃部的排空过程,进而减轻餐后的血糖波动。

然而,在烹饪糙米时需注意,不应将其提前浸泡一整夜。过长时间的浸泡会导致糙米在餐后引起的血糖上升值接近精白米。因此,建议在煮前仅浸泡1-2小时,以保留糙米的健康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大米+杂豆

研究结果显示,当黑豆、鹰嘴豆、花芸豆、黑芸豆与大米混合食用时,餐后血糖反应会明显降低。若用扁豆取代一半的大米,餐后血糖反应可降低达20%。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杂豆中的抗性淀粉含量远高于精白米,同时它们还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蛋白等多种营养成分。因此,在做饭时用这些杂豆部分替代大米,能更有效地调控血糖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5.大米+黑米

黑米被誉为“米中之王”,这是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花色苷,成为谷薯类食物中花色苷含量最高的佼佼者。花色苷这种物质对我们的身体有诸多益处,它能有效改善血管的弹性,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和降低胆固醇水平,进而促进血液更为顺畅地流通。此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黑色食物对肾脏有益,可以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因此,对于那些肾虚、脱发或白发的人群来说,增加黑米的摄入量将会带来不小的健康益处。

6.大米+芋头

芋头对脾胃有益,能强健中气,因其归属于脾胃经络,故可增进脾胃的消化能力。

此外,芋头内含一种特殊的粘液蛋白,人体吸收这种蛋白后能生成免疫球蛋白,从而提升身体的免疫力。

7.大米+小米

小米因其性凉并归入脾经,而被誉为“脾之谷”。它具有显著的健脾养胃以及安神消解心烦意乱的功效。若将大米与小米结合食用,对于那些常常受失眠和心烦困扰的人群来说,是极为适宜的食疗选择。

三、餐前吃这3种水果,控糖效果更明显

1.蓝莓

蓝莓作为一种天选的控糖水果,既甜美可口又含有较低的糖分。这种水果中富含花青素,特别是锦葵花色素的含量相当高。这种成分能够通过其抗氧化功能和其他调节机制,有效地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对减少糖尿病的风险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猕猴桃或奇异果

猕猴桃或奇异果具有通过多种肠道因素来降低血糖影响的能力,而且其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够延缓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

3.柑橘

长期食用柑橘类水果,其中富含的多酚类黄酮和维生素C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进而对改善糖尿病指标产生积极影响。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