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灭霸他爸

一战时期,德国和奥匈帝国装备了不少臼炮。

这种大仰角发射和短身管的巨型火炮威力巨大,给协约国集团的士兵造成很大的心理恐慌,但臼炮体积庞大,重量惊人,使得运输十分困难,再加上射速慢,无法保证火力的持续输出,所以并不怎么受欢迎。

一战结束后,没有国家愿意再投入人力物力研发和改良臼炮,这种武器就此退出了战争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到了30年代,随着希特勒的上台,臼炮又焕发了“第二春”。

希特勒有浓厚的巨炮情结,对一战时期的“巴黎大炮”情有独钟,他勒令德国军工部门,尽快研发出够摧毁法国“马奇诺防线”的大口径火炮。

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德国研发出“卡尔”臼炮,当然,还有著名的“古斯塔夫”和“多拉”列车炮。

臼炮的名字来自于负责生产指导的炮兵将军卡尔·贝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尔”臼炮

不过,首批6门“卡尔”臼炮问世时,已经是1941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早在一年前就已经被德国的装甲部队攻破。

虽然臼炮失去了对付预想目标的机会,不过希特勒已经在密谋进攻老毛子,它们将在东线大显身手。

“卡尔”口径高达600毫米,最大射程可达6千米,炮弹重2.17吨,内装280千克高爆炸药,实弹射击时,可击穿2.5米厚的混凝土层,被德军炮兵誉为“雷神”或者“雷神之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卡尔”臼炮

操作每门“卡尔”,需要一个炮兵班,包括指挥官1人 ,炮手18人,此外,还配有驾驶员2人(正副驾驶各1名)。

“卡尔”臼炮全重124吨,采用了履带式底盘,尽管笨重耗油量大,但能够随意移动,使用起来比依赖于铁路的“多拉”列车炮要灵活得多。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2门“卡尔”配属给第4集团军,目标是苏军防守的布列斯特要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打响后,两门臼炮轮番射击,但没开几炮,就出现卡壳,炮兵排除故障后,继续射击,3天一共发射了36颗炮弹。

两门“卡尔”打光所有炮弹后,由于炮弹一时供应不上,德军只好它们撤到卑尔根。

炮击给要塞造成了巨大破坏,也给守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但并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德军最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要塞攻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3门“卡尔”和“古斯塔夫”列车炮一起,参加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

“卡尔”负责攻击外围的“马克西姆一高尔基”Ⅰ号要塞工事群,苏军这个要塞群,装备有双联装305毫米火炮,对德军臼炮和列车炮威胁巨大。

德军将“卡尔”抵进要塞设计,连续发射了数十发炮弹,苏军要塞被巨大的爆炸撕成碎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摧毁的“马克西姆一高尔基”要塞

炮弹打光后,“马克西姆一高尔基”Ⅰ号要塞工事群也基本上成为了废墟,但这种武器最大的威力,是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

幸存下来的苏军士兵回忆:……“卡尔”的炮弹落下时,那种强烈的震荡,让人觉得浑身无力、精神焦虑,似乎马上就 要被埋葬了,于是不顾一切地想从堡垒里冲出去……

1944年,“卡尔”又参加了镇压华沙起义的战斗,给波兰义军造成巨大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卡尔”陆续战损,仅剩下的一门,落入苏军手里,现在存放于俄罗斯的库宾卡博物馆内,供游人参观。

参考资料:《二战经典武器》、《消逝的“雷神”》